灯
灯相关字典
灯[dēng]字在开头的词语
- 灯宵[dēng xiāo]犹灯夜。 
- 灯事[dēng shì]指元宵节张灯游乐之事。 
- 灯饰[dēng shì]用灯具做成的装饰;具有装饰作用的灯具;绚丽的灯饰美化了城市夜景。 
- 灯彩[dēng cǎi]中国民间工艺品之一。各地形制不一。一般由民间艺人用当地出产的竹、木、藤、麦秸、金属做灯的骨架,再蒙以有彩绘或刺绣的丝织品(有时用纸)制成,内点蜡烛,今多用灯泡。灯彩的外型有人物、动物、植物等。 
- 灯火管制[dēng huǒ guǎn zhì]战争时期城市﹑工矿区﹑军事﹑交通要地等统一管理灯火照明的防空措施。 
- 灯穗子[dēng suì zǐ]灯笼下部的垂饰。 
- 灯灺[dēng xiè]1.亦作“灯炧”。 2.灯烛。 3.谓灯烛将熄。 
- 灯光[dēng guāng]1.灯的亮光。 2.指佛法的光辉。 3.指舞台上或摄影棚内的照明。 灯的光度灯光显得亮了些 
- 灯座[dēng zuò]灯具的底座。 
- 灯塔[dēng tǎ]设置在航线附近的岛屿或港口海岸的大型固定航标。因有强力的发光设备,且通常建成塔形而得名。在夜间,能定时发出瞬息明灭的灯光信号,供船舶定位和指示航向。有的还装有雾警设备。 
- 灯伞[dēng sǎn]灯泡上的伞状罩子。 
- 灯心草[dēng xīn cǎo]单子叶植物,灯心草科。多年生草本。有根状茎,密生须根。叶退化。夏季开淡绿色花。蒴果长圆形。分布于中国各地。茎可用来编席、帽和制绳索。茎髓俗称“灯草”,能点油灯;也可入药,能清热、利尿、安神。 
- 灯火[dēng huǒ]亮着的灯烛等照明物。也泛指亮着的灯:灯火熄灭了|万家灯火。 
- 灯窝[dēng wō]即灯椀。 
- 灯黑[dēng hēi]从含碳物质不完全燃烧中(如从带烟油灯的火焰中)沉积出的细而疏松的黑煤烟。 从含碳物质不完全燃烧中(如从带烟油灯的火焰中)沉积出的细而疏松的黑煤烟 
- 灯谜[dēng mí]①谜语的一种。将谜面贴于花灯上供人猜射,故名。谜面多着眼于文字意义,如一个字、一句诗、一种名称。谜格有二十四种,常用的有卷帘、秋千、徐妃、求凰等格。②泛指挂在绳上或贴在墙上的谜语。 贴在灯上的谜语。灯谜是中国民间传统的娱乐活动,多在晚上进行,也叫“灯虎”。现在贴在墙上或挂在绳上 
- 灯色[dēng sè]灯光。 
- 灯草[dēng cǎo]剥去外皮的灯心草的茎。白色多孔,质轻。可供点灯,亦可入药。 指灯芯草的茎髓,可用作油灯的灯芯 
- 灯山[dēng shān]山形的大型灯彩。 
- 灯穗[dēng suì]犹灯花。 
- 灯火店[dēng huǒ diàn]客栈,旅店。 
- 灯影[dēng yǐng]1.灯光。 2.物体在灯光下的投影。 3.指灯影峡。在长江西陵峡。 
- 灯丝[dēng sī]电灯泡或电子管内的金属丝。通电即发光﹑发热或产生射线。 微细的导体(如碳或金属导体),电流通过时将呈现白炽状态 
- 灯会[dēng huì]元宵节举行的群众观灯集会。会上悬挂许多各式各样的彩灯,灯火辉煌。有的灯会还有高跷﹑狮子﹑旱船﹑杂技表演等娱乐活动。 
- 灯椀[dēng wǎn]亦作“灯盌”。油灯中盛油和放置灯心的碗形物。 
- 灯焰[dēng yàn]灯烛的火焰。 
- 灯青[dēng qīng]谓灯焰显出低暗的青蓝色。 
- 灯台[dēng tái]1.油灯的底座。亦指油灯。 2.灯塔。 灯盏的底座 
- 灯词[dēng cí]1.贴在彩灯上供人品评娱乐的诗词等。 2.用于元宵节的弹词故事等。 
- 灯盏[dēng zhǎn]1.灯椀。 2.油灯。亦泛指灯。 3.《旧唐书.杨绾传》:“绾生聪惠,年四岁,处群从之中,敏识过人。尝夜宴亲宾,各举坐中物以四声呼之,诸宾未言,绾应声指铁灯树曰:‘灯盏柄曲。’众咸异之。”后遂以“灯盏”为儿童聪颖善诗律之典故。 
- 灯节[dēng jié]元宵节,民间习俗张灯游乐,故称灯节。 
- 灯漏[dēng lòu]古代一种计时器。 
- 灯烬[dēng jìn]灯心燃烧后剩下的炭灰。 
- 灯轮[dēng lún]一种大形的灯彩。 
- 灯苗[dēng miáo]油灯的火焰。 油灯的火焰 
- 灯花[dēng huā]灯心余烬结成花状物,习以为吉兆:女儿喜,灯花并头结双蕊。 
- 灯期[dēng qī]指元宵节前后张灯游乐的一段时间。一般为农历正月十三日至十七日。 
- 灯法[dēng fǎ]一种迷信幻术。燃点香烛,使其烟氛现出楼台殿阁等幻象。古代用以祛病。 
- 灯马[dēng mǎ]成束的灯心。 
- 灯人[dēng rén]掌灯的人。 
- 灯匣子[dēng xiá zi]床前放灯的小方桌。 
- 灯芯[dēng xīn]即灯心。 
- 灯伎[dēng jì]以灯彩为道具的舞蹈。 
- 灯筒[dēng tǒng]直筒状的灯罩。 
- 灯标[dēng biāo]有发光设备的航标。 航标的一种,用灯光来指示夜间航行 
- 灯笼[dēng long]一种笼状灯具。其外层多以细篾或铁丝等制骨架,而蒙以纸或纱类等透明物,内燃灯烛。供照明﹑装饰或玩赏。 照明用具,有透明的罩防风,通常有支架或提手 
- 灯檠[dēng qíng]灯架。 
- 灯虎[dēng hǔ]1.即灯谜。 2.比喻暂时被隐瞒着的事物。 
- 灯船[dēng chuán]固定在某个位置,作为航标使用的船只。船体颜色鲜明,装有灯架和发光设备,有的还装有音响设备。一般用于宽广的河口或重要的航道中,用以标出暗礁或浅滩所在,有时也作指示航线用。 
- 灯夕[dēng xī]旧俗于农历正月十五日元宵节夜张灯游乐,故称其夕为“灯夕”。 
- 灯罩[dēng zhào]设在灯焰外围或灯泡上用以聚光或防风雨的罩儿。 使灯光柔和或定向而设置的罩子 
- 灯炬[dēng jù]灯烛等照明物。亦比喻给人指明前途的人。 
- 灯炧[dēng xiè]见“灯灺”。 
- 灯笼裤[dēng long kù]臀部以下至裤口逐渐肥大的裤子的统称。一般指运动员、杂技或曲艺演员练功时穿着的灯笼裤,腰部和裤口用橡筋、绳索或攀扣收紧,长至膝下,形成蓬松轮廓形,状如灯笼。多用棉、丝及各种混纺机织或针织面料缝制。 
- 灯树[dēng shù]有分枝的大型灯架,其形如树,故称。 
- 灯人儿[dēng rén ér]画在灯彩中的美人。 
- 灯心[dēng xīn]1.灯盏中用以点火的灯草或纱﹑棉等捻成的细长物。 2.特指灯心草。 油灯上用来点火的灯草、灯纱、灯线等。也作灯芯 
- 灯煤[dēng méi]即灯烬。 
- 灯捻[dēng niǎn]即灯心。 用棉花等搓成的线状物或用线织成的绳,放在油灯里,露出头儿,点燃照明。也叫“灯捻子” 
- 灯球[dēng qiú]亦作“灯毬”。球形的彩灯。 
- 灯市[dēng shì]元宵节前后张设﹑悬售花灯的地方。 元宵节张设花灯的街市 
- 灯箱[dēng xiāng]用玻璃等制成的、里面装有电灯的箱式标牌或广告设备。 
- 灯心绒[dēng xīn róng]面上有绒条的棉织品。绒条像灯心。也叫条绒。 布面上有灯心状绒条的棉织品。也叫“条绒” 
灯[dēng]字在中间的词语
- 明灯火仗[míng dēng huǒ zhàng]点起灯火。 
- 皮灯毬[pí dēng qiú]喻指昏暗糊涂之人。 
- 电灯泡[diàn dēng pào](电灯泡儿)白炽电灯上用的发光器件,一般呈梨形。也叫电灯泡子,通称灯泡。参看〖白炽电灯〗。 
- 皮灯笼[pí dēng lóng]皮做的灯笼。因光暗不明﹐喻指糊涂昏暗或糊涂昏暗之人。 
- 红灯罩[hóng dēng zhào]见“红灯照”。 
- 箯笋灯笼[biān sǔn dēng lóng]竹制的灯笼。 
- 取灯儿[qǔ dēng ér]1.削竹木成薄片或细条,顶端涂硫黄少许,用来点火,叫“取灯儿”,也叫“发烛”。 2.华北地区旧时也称火柴为洋取灯儿或取灯儿。 
- 钻灯棚[zuàn dēng péng]谓乡村夫妇灯市日进城游逛。 
- 红灯记[hóng dēng jì]京剧剧目。1964年阿甲、翁偶虹据同名沪剧改编。抗日战争时期,东北铁路工人、共产党员李玉和在执行传递密电码任务时,由于叛徒出卖,与母亲李奶奶、女儿铁梅先后被捕。祖孙三代与日本宪兵队长鸠山进行不屈斗争,李玉和、李奶奶英勇牺牲,铁梅在群众帮助下,终将密电码送到目的地。 
- 打灯虎[dǎ dēng hǔ]猜灯谜。 
- 炮打灯儿[pào dǎ dēng ér]∶爆竹的一种,点着后,发出响声的同时,还射出发光药,在空中燃烧发光。 〈方〉∶爆竹的一种,点着后,发出响声的同时,还射出发光药,在空中燃烧发光 
- 剪灯新话[jiǎn dēng xīn huà]传奇小说集。明代瞿佑作。四卷。二十一篇。承唐宋传奇余绪,但所叙故事往往有现实意义,如《太虚司法传》中的鬼怪横行世界、《华亭逢故人记》云“忠臣不可为”。其中有关男女爱情婚姻故事,亦写得委婉动人。采取诗文相间、骈散结合的写法,对明代文言小说影响深远。 
- 爆灯花[bào dēng huā]灯芯燃烧时迸发出的花状物,旧时认为是吉祥的预兆。 
- 扑灯蛾[pū dēng é]谷蛾。亦为蛾类统称。 
- 马灯调[mǎ dēng diào]民间曲调名。创始于浙江宁波。清末始流行。五句四十字。前四句每句七字,其后加和声“哎格伦登哟”,并重复第四句。 
- 打灯谜[dǎ dēng mí]编织灯谜。 编织灯谜 
- 油灯盏[yóu dēng zhǎn]即油灯。因其多用盏状器皿盛油燃点,故名。 
- 红灯区[hóng dēng qū]指某些城市中妓院、舞厅、酒吧、夜总会等集中的地区。 
- 肉灯台[ròu dēng tái]谓在两臂挂油灯﹐燃以奉佛。后成为流弊﹐朝廷予以禁止。 
- 燃灯佛[rán dēng fó]梵语的意译。过去世诸佛之一。佛经说他生时周身光明如灯,故名。 
- 花灯戏[huā dēng xì]流行于云南、四川等地的地方戏,由民间玩耍花灯的歌舞发展而成,跟花鼓戏相近。 
- 皮灯球[pí dēng qiú]亦作“皮灯毬”。皮灯笼。喻指昏暗糊涂之人。 
灯[dēng]字在结尾的词语
- 瓦灯[wǎ dēng]1.亦作“瓦镫”。 2.陶制的油灯。 
- 长命灯[cháng mìng dēng]昼夜燃点﹐祈求福寿的灯。 
- 球灯[qiú dēng]一种灯罩如球形的灯。 
- 吹灯[chuī dēng]1.熄灯。 2.点灯。 3.比喻人已死,或事情完结,或交情破裂。 
- 慈灯[cí dēng]比喻佛法。 
- 汞灯[gǒng dēng]又称“水银灯”。一种利用汞蒸气的气体放电灯。灯管两端装有电极,并抽去空气,充入汞和少量氩气。通电后,管内的汞蒸发,受电子激发而电离发光。按汞蒸气压力高低分为高压汞灯(用于广场照明)、低压汞灯(用于工作和生活照明)和超高压汞灯(用于光学仪器)三种。 
- 圣灯[shèng dēng]上谷间因光线通过云雾经衍射作用而产生的光环。古人以为神异﹐谓之圣灯。 
- 玉灯[yù dēng]玉制的灯。 
- 油灯[yóu dēng]用植物油做燃料的灯。 以植物油为燃料的灯,亦称“油盏” 
- 散灯[sàn dēng]古代风俗,于正月十三日至十六日晩上在家中燃灯遍散各处以辟除不祥。 
- 桌灯[zhuō dēng]即台灯。 台灯 
- 香灯[xiāng dēng]1.亦作“香镫”。 2.即长明灯。通常用琉璃缸盛香油燃点,设于佛像前或死者灵前。 3.燃香膏的照明灯。古代帝王舆驾仪卫导从之用。 4.闺中的灯。 
- 落地灯[luò dì dēng]竖立在地板上的高遮光灯,通常可以搬动。 竖立在地板上的高遮光灯,通常可以搬动 
- 观灯[guān dēng]观看花灯。旧有元宵观灯的风俗。 
- 红灯[hóng dēng]1.红色的灯。 2.红色信号灯。常表示注意﹑危险等。如交通管理有红绿灯,红灯表示停止车辆前进。 
- 日光灯[rì guāng dēng]灯的一种。在真空的玻璃管里装有水银,两端各有一个灯丝做电极,管的内壁涂有荧光粉。通电后,水银蒸气放电,同时产生紫外线,激发荧光粉而发光。这种光的成分和日光相似。也叫荧光灯。 一种荧光灯 
- 号志灯[hào zhì dēng]铁路上用的手提的信号灯。 手提的用于铁道的信号灯、标志灯 
- 锚灯[máo dēng]一种用以表明船舶停泊的信号灯。 
- 轮灯[lún dēng]佛前吊挂的灯。自天花板上垂线悬挂,其圆如轮,故名。 
- 街灯[jiē dēng]路灯。 路灯 
- 号灯[hào dēng]1.军中夜间传达号令时所用的灯。 2.指船舶上用来表明夜间航行﹑作业等状态的灯。 军中夜间用以传达命令或报告军情的信号灯 
- 炭精灯[tàn jīng dēng]弧光灯。详“弧光灯”。 
- 闹花灯[nào huā dēng]民间风俗。农历正月十五,张灯结彩,欢度元宵节。 
- 反光灯[fǎn guāng dēng]利用反光镜把强烈的光线集中照射的灯,主要用在舞台或高大建筑物上。 
- 避风灯[bì fēng dēng]即马灯。因其能防风雨,故名。 
- 车灯[chē dēng]1.车辆上安装的灯,用来照明﹑指示方向等。 2.四川曲种。流行于西南各省。由一人扮车幺妹坐于彩船之中,另一人手执彩扇,于彩船前后且唱且舞。每唱一句,由周围持灯群众帮腔。1953年经过改革,搬上舞台,成为专业化的曲艺形式。 
- 壁灯[bì dēng]装置在墙壁上的灯。 安装在墙上的灯 
- 赛花灯[sài huā dēng]元宵节前后,展出各种彩灯,争奇斗胜,谓之“赛花灯”。 
- 开灯[kāi dēng]旧时指点起灯来抽鸦片烟。 
- 台灯[tái dēng]放在桌子上用的,有座子的电灯。 
- 跑道灯[pǎo dào dēng]一种机场地面灯光设备。指沿机场跑道两侧和两端安装的灯光设备。跑道两侧为白色光;跑道两端的进口则是绿色的进入灯。用以指示跑道的位置和范围。 
- 碘钨灯[diǎn wū dēng]白炽灯的一种。在石英玻璃等制成的外壳中装有钨丝,并充入一定量的碘,通电后钨丝灼热发光。 一种白炽灯,外壳内充有一定数量的碘。光效和寿命远高于普通白炽灯 
- 无骨灯[wú gǔ dēng]古灯名。 
- 洋灯[yáng dēng]指带有玻璃护罩的煤油灯。 
- 黑光灯[hēi guāng dēng]用肉眼看不见的紫外线作光源制成的诱虫灯。 
- 元灯[yuán dēng]谓宗派,渊源。 
- 聚光灯[jù guāng dēng]装有凸透镜,可以调节光束焦点的灯。用于舞台或摄影等的照明。 类似小探照灯的一种设备,有一个可调反光镜,通常装有白炽灯或弧光灯,用于在室内将一窄束强光射在一个选定的小区域内(如舞台或待照相的对象等) 
- 心灯[xīn dēng]佛教语。犹心灵。谓神思明亮如灯,故称。 
- 常满灯[cháng mǎn dēng]古灯笼名。 
- 糠灯[kāng dēng]一种照明用具。以苏子油渣杂粟糠抟在蓬梗上点燃。旧时吉林民间多用之。 
- 龊灯[chuò dēng]持灯。亦指持灯的人。 
- 光灯[guāng dēng]明亮的灯火。 
- 法灯[fǎ dēng]佛教语。比喻能照破世间迷暗的佛法。 
- 喷灯[pēn dēng]1.借助于空气或氧气的调节鼓风而使它燃烧剧化的一种气灯。2.喷射高温火焰(如用来使油气化发动柴油机,烧掉陈旧的漆或熔化焊料)的各种便携式器具。亦称“气炬”。 
- 点天灯[diǎn tiān dēng]旧时酷刑。 
- 桅灯[wéi dēng]1.一种航行的信号灯,按国际海上航行规则,装设在轮船的前后桅杆上。 2.一种手提的能防风雨的煤油灯,又名马灯。 
- 荧光灯[yíng guāng dēng]俗称“日光灯”。一种低压汞灯。灯管(玻璃管)两端装有电极,内壁涂有荧光物质(如钨酸镁、硅酸锌等)。制造时抽去空气,充入少量汞和氩气。通电后,管内电极通过汞蒸气放电而产生紫外线,激发荧光物质发光。不同荧光物质产生不同的色光,常见的近似日光(荧光物质为卤磷酸钙)。光线柔和,发光效率比白炽灯高。 
- 保险灯[bǎo xiǎn dēng]①一种带灯罩的大型手提煤油灯。②〈方〉汽灯。 
- 行灯[xíng dēng]夜行照明的灯。 
- 春灯[chūn dēng]1.春夜的灯。 2.特指元宵花灯。 
- 孔明灯[kǒng míng dēng]利用热空气比重较轻能上升的原理制成的一种纸灯,上部没有口,灯心烧着后,热空气充满在里边,使灯升到空中去。相传是三国时诸葛亮发明的,亮字孔明,所以叫孔明灯。 
- 弱烛光灯[ruò zhú guāng dēng]一种装于固定构架上的能自动点亮不需照顾的灯,灯光的烛光一般为低至中等。 一种装于固定构架上的能自动点亮不需照顾的灯,灯光的烛光一般为低至中等 
- 钨丝灯[wū sī dēng]即白炽灯。日常使用的电灯泡﹐即为钨丝灯泡。 具有一根以金属钨作为灯丝的白炽灯 
- 挂搭灯[guà dā dēng]唐宋时定制,元宵准于京师及各郡放灯三夜(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宋张咏帅蜀,增十三日一夜灯,不敢明言四夜灯,谓之挂搭灯。其后诸郡有多至五夜者。参阅宋吕原明《岁时杂记》﹑宋陈元靓《岁时广记.上元上》。 
- 红绿灯[hóng lǜ dēng]指挥车辆通行的信号灯,多设在城市的交叉路口,红灯指示停止,绿灯指示前进。 
- 白炽灯[bái chì dēng]由电流通过灯丝加热至白炽状态而发光的一种光源。用耐热玻璃制成灯泡,内装钨质灯丝,泡内抽成真空,以免灯丝氧化,或再充入惰性气体(如氩),以减少灯丝受热蒸发,通电后灯丝灼热而发光。虽发光效率较低,但制造方便,成本低,启动快,线路简单,现仍广泛采用。 最常用的一种电灯。采用真空或充有惰性气体的玻璃灯泡,电流通过时,灯丝白热发光 
- 谜灯[mí dēng]贴有谜语的花灯。 
- 风灯[fēng dēng]①一种手提或悬挂的能防风雨的油灯。也叫风雨灯。②〈方〉一种家庭里悬挂的装饰品,形状像宫灯。 
- 正灯[zhèng dēng]指农历正月十五日灯节。 
- 碳弧灯[tàn hú dēng]一种弧光灯,电流在两个纯碳电极中流过,在一个或两个电极上发生白炽效应,也有一些光来自电弧的发光。 一种弧光灯,电流在两个纯碳电极中流过,在一个或两个电极上发生白炽效应,也有一些光来自电弧的发光 
- 电灯[diàn dēng]利用电能发光的灯,通常指白炽电灯。 用电作光能源的灯 
- 碁灯[qí dēng]彩灯;花灯。 
- 篝灯[gōu dēng]谓置灯于笼中。 
- 鬼吹灯[guǐ chuī dēng]犹言鬼把戏。 
- 兰灯[lán dēng]精致的灯具。 
- 本生灯[běn shēng dēng]用煤气做燃料的一种产生高温的装置,由一个长管和一个套在外面的短管组成,旁边有孔,转动短管就可以调节管口火焰的大小。多用在化学实验室中。是德国化学家本生(Robert Wilhelm Bunsen)发明的。通称煤气灯。 
- 羊角灯[yáng jiǎo dēng]用透明角材料做罩的灯。 
- 肉身灯[ròu shēn dēng]谓遍体挂钩燃灯。后为流弊﹐朝廷予以禁止。 
- 煤气灯[méi qì dēng]实验室中供加热用的器具。由连有煤气入口管的灯座、螺丝栓、下部有小孔的金属管等组成。旋转螺丝栓可调节进入灯座内的煤气量;旋转金属管可调节进入灯座的空气量,以达到控制火焰温度的作用。 一种带喷嘴或有一组出气口的装置,通过它放出可燃气体并燃烧 
- 雁灯[yàn dēng]即雁足灯。 
- 安全灯[ān quán dēng]①在矿井里用的可以防止引起混合气爆炸的灯。灯上有铜丝网罩,可以放散灯焰四周的热量。根据它的火焰变化,又可以估计矿井内气体的含毒量。②泛指电压低于36伏或有安全设备的照明用具。 
- 角灯[jiǎo dēng]即羊角灯。用透明角质材料为罩的灯。又称明角灯。 
- 龙灯[lóng dēng]民间舞蹈用具,用布或纸做成的龙形的灯,灯架由许多环节构成,每节下面有一根棍子。表演时每人举着一节,同时舞动,用锣鼓伴奏:耍龙灯。 
- 前灯[qián dēng]通常带反射镜和专门透镜的一种灯,安装在火车机车、有轨电车或摩托车的前部,用来照亮前方道路。 通常带反射镜和专门透镜的一种灯,安装在火车机车、有轨电车或摩托车的前部,用来照亮前方道路 
- 传灯[chuán dēng]1.亦作“传镫”。 2.佛家指传法。佛法犹如明灯,能破除迷暗,故称。 3.指佛像前或人将死时脚后的长明灯。 
- 弧光灯[hú guāng dēng]用碳质电极产生的电弧做光源的照明用具。这种灯能发出极强的光,可以做探照灯,也可以用于电影的制片和放映。也叫炭精灯。 一种电灯,当电流在两根白炽碳精棒或金属电极之间通过时引起电弧,从而发光,电极周围的气体处在大气压下 
- 百步灯[bǎi bù dēng]马灯。 
- 青灯[qīng dēng]1.亦作“青镫”。光线青荧的油灯。 2.借指孤寂﹑清苦的生活。 
- 吟灯[yín dēng]诗人的照明用灯。 
- 滚灯[gǔn dēng]一种纸灯。 
- 决囚灯[jué qiú dēng]南唐李后主于佛前燃灯,以其明灭决定罪犯应否判处死刑,故称。 
- 放灯[fàng dēng]1.指农历正月元宵节燃点花灯供民游赏的风俗。放灯之期,代有不同,约在正月十一日至二十日之间。 2.指放河灯。 
- 尾灯[wěi dēng]1.装在车辆后面的、通常为红色的灯,主要指汽车后面用作对尾随车辆警告的红灯。2.在船尾显示的白色航行灯。3.装于汽车尾部的灯,汽车倒退时即开启照亮汽车后面的路面。 
- 分灯[fēn dēng]《西京杂记》卷二:“匡衡 字 稚圭,勤学而无烛,隣舍有烛而不逮,衡 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汉 刘向《列女传·齐女徐吾》:“齐 女 徐吾 者,齐 东海上贫妇人也,与隣妇 李吾 之属会烛相从夜绩。 
- 煤油灯[méi yóu dēng]以煤油为燃料的照明灯具。 
- 绰灯[chuò dēng]一种可以置于架上或几上的灯。 
- 随身灯[suí shēn dēng]在死者脚旁点的灯。 
- 鱼灯[yú dēng]1.亦作“鱼镫”。 2.即鱼烛。 3.鱼形的灯。 
- 矗灯[chù dēng]旧时放在官署或官僚家大门两侧的一种成对的高脚灯笼。 
- 浪荡灯[làng dàng dēng]悬空挂的灯。 
- 朱灯[zhū dēng]红灯。 
- 彩灯[cǎi dēng]有颜色的灯。如:城市因众多的彩灯而变得灿烂辉煌。 
- 人灯[rén dēng]喻人之瘦弱。 喻人之瘦弱 
- 智灯[zhì dēng]佛教语。谓照破迷暗的智慧之光。 
- 诱虫灯[yòu chóng dēng]夜晩用来引诱和捕杀有趋光性的昆虫的灯。可见光和紫外线光等均可作诱虫灯的光源。也叫诱蛾灯。 
- 回灯[huí dēng]重新掌灯。 把撤了的灯拿回来添酒回灯重开宴。——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 宝灯[bǎo dēng]供奉神佛用的灯。亦指雕饰华美的灯。 
- 明灯[míng dēng]1.亦作“明镫”。 2.明亮的灯。 3.点灯。 4.比喻指引人朝光明方向前进的人或事物。 作为光明和鼓舞源泉的象征性标志指路明灯 
- 提灯[tí dēng]1.可以提挈的灯。 2.提着灯笼。节日或庆典时夜晩游行的一种仪式。 可以提挈的灯 
- 九莲灯[jiǔ lián dēng]1.道教所称的神灯。俗以莲花灯九盏相连成串,谓之“九莲灯”。 
- 风雨灯[fēng yǔ dēng]即风灯。 
- 绿灯[lǜ dēng]1.在交叉路口指示车辆可以通行的绿色信号灯光。 2.准予进行某事。 
- 竹马灯[zhú mǎ dēng]一种民间舞蹈形式。竹马一般用篾片扎成骨架﹐外面糊纸或布﹐分前后两截﹐系在舞者腰上如骑马状。舞时表现骑马徐行或疾驰﹑跳跃﹐动作轻松活泼﹐情绪热烈奔放。有的边舞边歌。 
- 开绿灯[kāi lǜ dēng]比喻准许做某事:不能给不合格产品上市开绿灯。 
- 试灯[shì dēng]旧俗农历正月十五日元宵节晩上张灯﹐以祈丰稔﹐未到元宵节而张灯预赏谓之试灯。 
- 龛灯[kān dēng]1.亦作“龛镫”。 2.佛龛﹑神龛前的长明灯。 
- 掌灯[zhǎng dēng]1.举灯,点灯。 2.官名。唐置。 
- 酒精灯[jiǔ jīng dēng]实验室中一种以酒精作燃料的加热器。由灯体、芯头和灯帽三部分构成。结构简单,使用方便。 用挥发性液体燃料(如酒精)的一种灯 
- 佛灯[fó dēng]供于佛前的灯火。 
- 沙子灯[shā zi dēng]一种供玩赏的花灯。灯外绘人物图像,头部或四肢另以纸剪,贴在特制的机关上,灯内装沙子,用手略摇动,使沙子流泄,冲击机关,纸像即随之活动。 
- 珠灯[zhū dēng]缀珠之灯。 
- 汽油灯[qì yóu dēng]即汽灯。 
- 后灯[hòu dēng]装在车辆后面的、通常为红色的灯,主要指汽车后面用作对尾随车辆警告的红灯。 装在车辆后面的、通常为红色的灯,主要指汽车后面用作对尾随车辆警告的红灯 
- 纱灯[shā dēng]用纱罩笼住的灯。 
- 然灯[rán dēng]点灯。 
- 路灯[lù dēng]装在道路上照明用的灯。 
- 羊灯[yáng dēng]用竹丝扎成外糊以纸的羊形灯。民间常在灯节悬挂。 
- 微灯[wēi dēng]暗淡的灯光。 
- 夜亮灯[yè liàng dēng]夜间一直亮着的灯。 夜间一直亮着的灯 
- 放河灯[fàng hé dēng]旧俗于农历七月十五日中元节夜,燃莲花灯于水上以烛幽冥,谓之“放河灯”。 
- 赏灯[shǎng dēng]谓观赏节日所设的彩灯。 
- 矿灯[kuàng dēng]矿井里用的特制的照明用具的统称。 矿井里用的特制的照明用具的统称 
- 星灯[xīng dēng]犹华灯。 
- 电气灯[diàn qì dēng]电灯的旧称。 
- 青油灯[qīng yóu dēng]油灯。其光青荧﹐故名。 
- 上灯[shàng dēng]点灯。多用以指入夜时。 
- 逛灯[guàng dēng]指农历正月十五日夜晚上街观赏花灯。 指农历正月十五日夜晚上街观赏花灯 
- 宫灯[gōng dēng]八角或六角形的灯,每面糊绢或镶玻璃,并画有彩色图画,下面悬挂流苏。原为宫廷使用,因此得名。 一种八角或六角形的灯笼,每面糊绢或镶玻璃,并画有彩色图画,下面悬挂流苏,原为宫廷使用,因此得名 
- 送灯[sòng dēng]旧俗富人嫁女后第一个元宵节,送新灯以贺。 
- 蜡灯[là dēng]蜡烛灯。 
- 花灯[huā dēng]1.装饰美丽的彩灯。特指元宵节供观赏的各种各样的灯。 
- 汽灯[qì dēng]一种照明灯具。它利用点着后本身发出的热量,将煤油变成蒸气,喷射在炽热的纱罩上发出白亮的光。 一种燃烧气体照明的灯 
- 无尽灯[wú jìn dēng]佛教语。谓以一灯点燃千百盏灯。比喻以佛法度化无数众生。 
- 璃灯[lí dēng]即琉璃灯。 
- 七星灯[qī xīng dēng]旧时祭神的油灯。燃七个灯火,故名。 
- 棋灯[qí dēng]彩灯;花灯。 
- 毬灯[qiú dēng]一种灯罩如球形的灯。宋 吴自牧《梦粱录·夜市》:“﹝ 杭城 大街﹞春冬扑卖玉栅小毬灯、奇巧玉栅屏风棒灯。”明 王世贞《正德宫词》之九:“夜半毬灯出 未央,俄传鞞鐸向 平阳。” 
- 信号灯[xìn hào dēng]用灯光显示信号的灯具。以不同的颜色光或时明时暗的间歇光表示安全、危险、正常、故障等工作情况或传递信息。常用于船舶、灯塔、道路、铁路、机场、码头和电气设备等处。 
- 长明灯[cháng míng dēng]在佛、神像前昼夜点燃的油灯。也称长命灯,用以祈求福寿。 点燃在神佛像前的长年不灭的油灯 
- 炮打灯[pào dǎ dēng]方言。爆竹的一种。点着后,发出响声,并射出发光药,在空中燃烧发光。 
- 煤汽灯[méi qì dēng]见“煤气灯”。 
- 华灯[huá dēng]雕饰华美或光华灿烂的灯:华灯初上ㄧ长安街上华灯齐放。 
- 凤灯[fèng dēng]油灯的美称。 
- 笼灯[lóng dēng]即灯笼。 
- 买灯[mǎi dēng]宋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正月,宋神宗赵顼要买浙灯四千馀盏,并令减价收买;因此市场上的灯尽数拘收,禁止私卖。苏轼上书切谏,指出:“百姓不可户晓,皆谓陛下以耳目不急之玩,而夺其口体必用之资。”并说“内帑所储,孰非民力”,希望神宗于放灯﹑游观苑圃﹑宴好赐予之类,务从俭约。见苏轼《谏买浙灯状》。 
- 小桔灯[xiǎo jú dēng]散文。冰心作。1957年发表。作者结识一个贫苦的小姑娘,她的父亲为给爱国学生送信而“失踪”。一天,作者带着桔子去探望生病的小姑娘的母亲。天黑时,小姑娘用自己制作的小桔灯送作者回去。作品借物喻人,表现了小姑娘镇定、乐观的精神。 
- 晏灯[yàn dēng]终夜不灭的灯。 
- 金灯[jīn dēng]1.金属制成的灯。 2.草名。山慈姑的别称。 
- 跳天灯[tiào tiān dēng]京族民间舞蹈形式之一。流行于广西京族地区。女子舞者手托﹑头顶盘碟,上置以点燃的蜡烛。表演者随着强烈的鼓点节奏,双手托盘碟相对转动手腕,队形纵横交错,变化较多。旧时用于祭祀,多在节日表演。 
- 烧灯[shāo dēng]1.亦作“烧镫”。 2.点灯。 3.指举行灯会或灯市。 4.指元宵节。 
- 雪灯[xuě dēng]1.雪夜灯火。 
- 常明灯[cháng míng dēng]即长明灯。以供在佛前昼夜不灭,故名。 
- 霓虹灯[ní hóng dēng]又称“氖灯”。一种气体放电灯。将玻璃管弯制成所需形状,抽去空气后充入少量氩或氖等惰性气体。通电后发出彩色光。颜色随所充气体而异,如氖气发红橙色光,氖与汞的混合气发绿色光。若在灯管内壁涂不同荧光物质,则可获得更多种颜色。广泛用于广告、装饰照明和指示标志等。 灯的一种,在真空中玻璃管内充入氖,两端安装电极,通电后发出红色或蓝色的光。多用做广告灯或信号灯 
- 青藜灯[qīng lí dēng]读书灯。 
- 灵灯[líng dēng]寺院中的长明灯。 
- 水灯[shuǐ dēng]1.漂浮于水面的灯。旧时用以娱乐或祭神。 2.指旧俗七月十五日中元节施放的河灯。 
- 商灯[shāng dēng]灯谜。 
- 探海灯[tàn hǎi dēng]即探照灯。 
灯[dēng]字的成语
- 万家灯火[wàn jiā dēng huǒ]家家点上了灯。指天黑上灯的时候。也形容城市夜晚的景象。 形容城市夜晚的景色,也指天黑上灯的时候船靠岸时,已是万家灯火 
- 一灯如豆[yī dēng rú dòu]一盏只有豆粒那样大光线的灯。形容灯光暗弱。 
- 乌灯黑火[wū dēng hēi huǒ]指晚上没灯没火,形容很暗。 指晚上没灯没火,形容很暗乌灯黑火的,怎么看书 
- 青灯黄卷[qīng dēng huáng juàn]光线青荧的油灯和纸张泛黄的书卷。借指清苦的攻读生活。 
- 张灯结采[zhāng dēng jié cǎi]形容节日或有喜庆事情的景象。同“张灯结彩”。 
- 匣剑帷灯[xiá jiàn wéi dēng]帷:帐幕。匣里的宝剑,帐里的明灯,剑气灯光,若隐若现。比喻事情无法掩藏,或故意露出消息引人注意。 
- 石火风灯[shí huǒ fēng dēng]比喻为时短暂。 
- 水晶灯笼[shuǐ jīng dēng lóng]比喻遇事能明察是非的人。 以水晶制作灯笼,内外透明,喻人眼光锐利,洞察隐情,对事物了解极为清楚刘随待制为 成都通判,严明通达,人谓之水晶灯笼。—— 宋. 范镇《东斋记事补遗》 
- 油干灯尽[yóu gàn dēng jìn]比喻很快就要死亡。同“油干灯草尽”。 
- 张灯结彩[zhāng dēng jié cǎi]挂上灯笼,系上彩绸。形容节日或有喜庆事情的景象。 悬挂灯笼,用彩绸等结成美丽的装饰物。常用来装点喜庆的场面 
- 灯火辉煌[dēng huǒ huī huáng]形容夜晚灯光明亮的繁华景象。 
- 黑灯瞎火[hēi dēng xiā huǒ]形容黑暗没有灯光。 
- 灯红酒绿[dēng hóng jiǔ lǜ]灯光酒色,红绿相映,令人目眩神迷。形容奢侈糜烂的生活。 形容尽欢的场面,多指腐化奢侈的生活灯红酒绿,纸醉金迷 
- 补阙灯檠[bǔ quē dēng qíng]阙:缺;灯檠:灯架。没有灯架,用人充作灯架。旧时讽刺男人惧内。 
- 张灯挂彩[zhāng dēng guà cǎi]张:设置;挂:悬挂;彩:彩绸。挂上灯笼,系上彩绸。形容节日或有喜庆事情的景象。 
- 红灯绿酒[hóng dēng lǜ jiǔ]指欢乐的生活。形容奢侈糜烂的生活。 
- 影不离灯[yǐng bù lí dēng]影子离不开灯光。没有灯光就看不到影子。比喻两者联系紧密。 
- 暗室逢灯[àn shì féng dēng]比喻在危难或困惑中,忽然遇人援救或指点引导。 
- 篝灯呵冻[gōu dēng hē dòng]置灯于笼中,并以口气嘘物取暖。比喻写作之勤奋。 
- 吹灯拔蜡[chuī dēng bá là]比喻垮台;散伙。 〈方〉∶指人死;完蛋(含讥讽意) 
- 省油灯[shěng yóu dēng]比喻老实、不惹是生非的人。 〈方〉∶比喻老实、不惹是生非的人(多用于否定)他可不是省油灯 
- 挑灯拨火[tiǎo dēng bō huǒ]搬弄是非。 搬弄是非那些怀着不同心思的人更是挑灯拨火 
- 青灯古佛[qīng dēng gǔ fó]青荧的油灯和年代久远的佛像。借指佛门寂寞的生涯。 
- 残灯末庙[cán dēng mò miào]比喻事物临近尾声,快要结束了。 
- 萤灯雪屋[yíng dēng xuě wū]指勤学苦读。同“萤窗雪案”。 
- 油尽灯枯[yóu jìn dēng kū]灯油熬干了,火也灭了。比喻生命衰竭直至老死。 
- 古寺青灯[gǔ sì qīng dēng]古寺:年代久远的寺庙;青灯:以植物油为燃料的灯,其光发青。形容虔诚修行者生活的凄苦与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