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中医中药>中药方剂>附子理中丸

附子理中丸

《中国药典》:附子理中丸

药方名称附子理中丸

处方附子(制)100g党参200g白术(炒)150g干姜100g甘草100g

性状为棕褐色或棕黑色的水蜜丸或黑褐色的大蜜丸;气微,味微甜而辛辣。

炮制以上五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每100g粉末用炼蜜35~50g加适量的水泛丸,干燥,制成水蜜丸;或加炼蜜100~120g制成大蜜丸,即得。

功能主治温中健脾。用于脾胃虚寒,脘腹冷痛,呕吐泄泻,手足不温。

用法用量口服,水蜜丸一次6,大蜜丸一次1丸,一日2~3次。

注意孕妇慎用。

规格大蜜丸每丸重9g

贮藏密封。

摘录《中国药典》

《局方》卷五:附子理中丸

药方名称附子理中丸

别名附子白术丸、理中丸、大姜煎丸

处方附子(炮,去皮脐)3两,人参(去芦)3两,干姜(炮)3两,甘草(炙)3两,白术3两。

制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两作10丸。

药理作用附子理中丸的药理作用《中成药》(1990;5:25):实验证明,附子理中丸能增强小鼠的耐寒能力,对醋酸引起的小鼠腹痛有显着的镇痛作用。附子理中丸还可明显拮抗肾上腺素和乙酸胆碱对家兔离体肠管的作用,对离体肠管的运动状态有双向调节作用,即明显拮抗肾上腺素引起的回肠运动抑制和乙酰胆碱引起的回肠痉挛。

功能主治温脾散寒,止泻止痛。主脾胃虚寒,食少满闷,腹痛吐利,脉微肢厥,霍乱转筋,或感寒头痛,及一切沉寒痼冷。

用法用量附子白术丸(《鸡峰》卷十二)、理中丸(《儒门事亲》卷十二)、大姜煎丸(《普济方》卷三九五)。

注意忌食生冷食物,孕妇忌服。

摘录《局方》卷五

景岳全书》卷五十八:附子理中丸

药方名称附子理中丸

处方附子理中汤去白术

功能主治阴寒肾气动者。

用法用量炼蜜为丸服。

摘录景岳全书》卷五十八

猜你喜欢

  • 槐香丸

    药方名称槐香丸处方槐花半两(炒),黄连半两(净择,炒),木香2两(晒干),白矾半两(火枯微存性,研)。制法上为末。用乌梅10个,酸醋浸1宿,取肉熬成膏,同药捣匀为丸,如干,入少许煮梅醋,和丸如梧桐子大

  • 温中平胃散

    药方名称温中平胃散处方炮姜1.5克砂仁3克木香1.5克谷芽9克(炒)神曲9克(炒)广皮3克 茅术3克厚朴3克枳壳3克青皮3克 陈香橼皮2.4克制法上研为末。功能主治治胃胀,脘痛,腹满,鼻闻焦臭,妨于食

  • 大补养命汤

    药方名称大补养命汤处方黄耆、宫桂、川芎、赤芍、白术、白茯苓、甘草、木香、当归、大枣。功能主治痘疮皮嫩易破。用法用量水煎服。摘录《医部全录》卷四九一引《幼科全书》

  • 搐鼻通气散

    药方名称搐鼻通气散处方玄胡索3钱,玄参3钱,牙皂2钱,川芎2钱,细辛1钱,藜芦1钱,草乌1钱,闹羊花6分。制法上为末。功能主治时毒焮肿,咽喉不利者。用法用量用纸捻蘸药,送入鼻内,每日3次。取嚏为度,以

  • 补脾黄耆丸

    药方名称补脾黄耆丸别名黄耆丸处方黄耆1两(锉),石斛1两(去根),五味子3分,肉桂1两半(去粗皮),附子1两(炮裂,去皮脐),肉苁蓉1两(以酒浸,去瓤皮),诃黎勒2两(煨,用皮),益智子1两(去皮),

  • 黄苓散

    药方名称黄苓散处方麦门冬(去心)半两,大黄半两,赤茯苓(去皮)半两,木通(去皮)半两,甘草半两(炙)灯心1捻。功能主治痈疽,大小便不通。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每服3钱,水1大盏,煎至8分,去滓,空心温

  • 活络内灸膏

    药方名称活络内灸膏处方当归1两,黄耆1两,白芷1两,芍药1两,半夏1两,木鳖子1两,铜青1两,白胶香1斤半,乳香1两,没药1两,麻油1斤。制法将前6味锉碎,入油内熬至白芷焦色,滤去滓,下白胶香,煎至黑

  • 水陆丹

    药方名称水陆丹别名水陆二仙丹(《洪氏集验方》卷三)。处方金樱子(去刺、子,洗净,捣碎,入甑中,蒸令熟,取汁慢火成稀膏)芡实(肉研为粉)各等分制法上以金樱膏与芡实扮和匀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补脾益肾

  • 百合消胀汤

    药方名称百合消胀汤处方白术1两,芡实1两,茯苓5钱,百合5钱,山药1两,肉桂2钱,人参3钱。功能主治肺、脾、肾三经之虚,导致胃中积水浸淫,遍走于经络皮肤,气喘作胀,腹肿,小便不利,大便亦溏,一身俱肿。

  • 外敷壮力散

    药方名称外敷壮力散处方羌活独活川芎赤芍当归生地续断红花丹皮杜仲牛膝各等分制法共为细末。功能主治养血生新,强筋壮骨。治骨折后期。用法用量醋调敷伤处。摘录《刘寿山正骨经验·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