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中医中药>中药方剂>甘露丸

甘露丸

《圣惠》卷三十六:甘露丸

药方名称甘露丸

处方寒水石2斤(烧令通赤,摊于地上出毒1宿),铅霜3分(细研),马牙消3两(细研),龙脑3分(细研),甘草3分(炙微赤,锉)。

制法上为末。再入乳钵内,研令极细,用糯米饭为丸,如弹子大。

功能主治解壅毒,退风热。主风壅痰热,心膈烦燥,夜卧不安,谵语狂妄,目赤鼻衄,口燥咽干;中暑。

用法用量每服半丸,食后以新汲水磨下。

摘录《圣惠》卷三十六

普济方》卷二一一:甘露丸

药方名称甘露丸

处方舶上硫黄1两,消石1两,白明矾半两,滑石半两,飞面4两。

制法上为极细末,滴水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赤白痢,肠风脏毒,酒积下血便血。

用法用量每服30丸或50丸,用新汲水送下。

摘录普济方》卷二一一

回生集》卷下:甘露丸

药方名称甘露丸

处方象牙末8钱,飞白矾5钱,大马蜂窠2个(带子者),刺猬皮1张(上2味用新砂锅焙黄色),瓜儿血竭5钱,朱砂6钱,明雄黄7钱,滴乳香3钱(去油净),没药3钱(去油净),儿茶4钱(去油尽)。

制法上为细末,熔黄蜡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眼漏、鼻漏、耳漏、牙漏、肘漏、腕漏、乳漏、胸漏、脐漏、大肠漏、小肠漏、臀漏、膝漏、踝漏,或周身,或一处不等及诸疮年久不愈者。

用法用量每服24丸,槐花煎汤冲黄酒空心送下。药内加白颈蚯蚓槐花更妙。

注意服药后忌醋、荤腥、气恼。

摘录回生集》卷下

圣济总录》卷九十二:甘露丸

药方名称甘露丸

处方甘草(炙,锉)1钱,地黄1钱,金粉1钱,大黄(蒸,锉,焙)1钱,天门冬(去心,焙)1两,防风(去叉)3分,远志(去心)3分,羌活(去芦头)3分,桑根白皮(锉,炒)3分,秦艽(去苗土)3分,地骨皮3分,玄参半两,羚羊角(镑)半两,胡黄连半两。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肺脏气极,风热所伤,津液不通。

用法用量每服20丸,食后姜蜜汤下。

摘录圣济总录》卷九十二

圣济总录》卷三十四:甘露丸

药方名称甘露丸

处方寒水石(煅,候冷,夹绢袋盛,井底浸7日,取出令干,研)4两,天竺黄半两,马牙消(研)2两,甘草(锉)1两,龙脑半钱。

制法上为末,糯米粥为丸,如鸡头子大。

功能主治暑毒燥闷。

用法用量每服1丸,生姜蜜水磨下。

摘录圣济总录》卷三十四

猜你喜欢

  • 冷金膏

    药方名称冷金膏处方油1升,杏仁(去皮尖双仁)半升(炒焦,捣碎),乱发灰5两,黄柏3两(末),石灰半两,黄狗脂少许,鼠1枚(去皮,切)。制法先熬油,次下鼠及发,待鼠肉尽,即去鼠骨又煎,入诸药,更煎令黑色

  • 火食丸

    药方名称火食丸处方陈仓米1升(黄土炒米熟,去土),白豆蔻仁1两,丁香1两,缩砂仁2两。制法上为末,用生姜自然汁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脾虚弱,不进饮食,翻胃不食。用法用量每服50丸,食后淡姜汤送下。

  • 椒茱丸

    药方名称椒茱丸处方椒2两,吴茱萸4两。制法上为细末,醋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心腹疼痛。用法用量每服30-40丸,空心米饮或酒送下。摘录《鸡峰》卷十一

  • 莪术汤

    药方名称莪术汤处方莪术、三棱、红花、苏木、牛膝。功能主治因伤食生冷,血滞不行,内有瘀血,经来一半,遍身潮热,头痛口渴,小便作痛。用法用量水煎,空心服。摘录《竹林女科》卷一

  • 柏茶

    药方名称柏茶处方侧柏叶。功能主治止血滋阴。主血证。用法用量本方方名,《东医宝鉴》引作“侧柏汤”。摘录《医学入门》卷三

  • 神功丸

    明·方贤着《奇效良方》:神功丸药方名称神功丸处方大黄(面裹煨)、诃子肉、麻子仁(别研)、人参(去芦),各一两。炮制上为细末,入麻仁泥和匀,炼蜜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大便不通。用法用量每服三

  • 消咳喘糖浆

    药方名称消咳喘糖浆来源为满山红制成的糖浆剂。性状本品为红褐色的液体;气香,味甜、辛、苦。炮制取满山红200g,加40%乙醇约950ml,密闭,温浸(30~40℃)7日,每日搅拌2~3次,滤过,药渣压榨

  • 沉香鳖甲丹

    药方名称沉香鳖甲丹别名沉香鳖甲丸、香甲丸处方鳖甲(童便浸,酥炙)1两,黄耆1两,草龙胆1两,当归1两,沉香1两,大黄(炮)半两,川黄连半两。制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黍米大。功能主治潮热盗汗。用法用量

  • 耳膏

    药方名称耳膏处方乳香蓖麻子通草各15克附子7.5克磁石30克巴豆24克杏仁桃仁各22.5克 松脂 蜡蜜各30克 菖蒲22.5克制法上药合煎为膏。功能主治主耳聋,耳内外肿胀出脓。用法用量每用枣核大,绵裹

  • 积气丹

    药方名称积气丹处方槟榔2个,芫花1两,硇砂2钱,巴豆2钱半(生),青皮(去白)3钱,陈皮3钱,蓬莪术1两,鸡爪1两,黄连1两,京三棱1两,章柳根1两,牛膝1两,肉豆蔻3个,大戟半两,川大黄半两,甘遂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