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中医中药>中药方剂>双和汤

双和汤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双和汤

药方名称双和汤

处方白芍药七两半,当归(洗.酒浸)、黄蓍(蜜炙)、川芎、熟地黄(净洗.酒蒸),各三两;甘草(炙)、肉桂(去皮.不见火),各二两二钱半。上

炮制为细末。

功能主治治男子、妇人五劳、六极、七伤,心肾俱虚,精血气少,遂成虚劳。百骸枯瘁,四肢倦怠,寒热往来,咳嗽咽干,行动喘乏,面色痿黄,略有所触,易成他疾。

或伤于冷,则宿食不消,脾疼腹痛,泻痢吐逆;或伤于热,则头旋眼晕,痰涎气促,五心烦热;或因饥饱动作,喜怒惊恐,病随而至,或虚胀而不思食,或多食而不生肌肉,心烦则虚汗盗汗,一切虚劳不敢服燥药者,并宜服之。

常服调中养气,益血育神,和胃进食,补虚损。

用法用量每服二钱,水一盏半,生姜三片,枣子一枚,煎至六分,空心,食前服。

注意忌生冷、果子等物。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五:双和汤

药方名称双和汤

处方白芍药225克当归(洗,酒浸)黄耆(蜜炙)川芎地黄(净洗,酒蒸)各90克甘草(炙)肉桂(去皮,不见火)各67.5克

制法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治心肾俱虚,精血气少,遂成虚劳。百骸枯瘁,四肢倦怠,寒热往来,咳嗽咽干,行动喘乏,面色萎黄。或伤于寒,则宿食不消,肚腹疼痛,泻痢吐逆;或伤于热,则头目眩晕,痰涎气促,五心烦热;或因饥饱动作,喜怒惊恐,病随而至,或虚胀而不思食,或多食而不长肉,心烦则虚汗盗汗,一切虚劳不敢服燥药者。

用法用量每服6克,用水220毫升,加生姜3片,枣子1枚,煎至140毫升,空腹时服。

摘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五

猜你喜欢

  • 车莲饮

    药方名称车莲饮处方旱莲草、车前草。功能主治溺血。用法用量捣汁,各半茶钟,和匀,空心温服。摘录《仙拈集》卷二

  • 白糖饮

    药方名称白糖饮处方白糖4-5两。功能主治止瘀血冲心。主可免瘀血冲心。用法用量先用半夏在两腮边擦之,牙关自开。急用热绍酒冲白糖灌入。不饮酒者,水服亦可,愈多愈妙。摘录《经验奇方》卷上

  • 中黄汤

    药方名称中黄汤处方犀角(镑屑)45克石膏(碎)甘草(炙)各30克 淡竹叶50片 生地黄60克地骨皮60克 生麦门冬(去心)芦根各45克制法上八味,哎咀如麻豆大。功能主治治脾胃实热,眼目赤涩疼痛。用法用

  • 胡黄连煎

    药方名称胡黄连煎别名点眼黄连煎处方胡黄连1分(末),黑豆1分(去皮),黄柏1分(末),龙脑1钱(细研),麝香1钱(细研),熊胆1分(细研),牛黄1分(细研),鹅梨汁1升。制法上先将前3味相和,于银器中

  • 鄂诸小金丹

    药方名称鄂诸小金丹处方晚蚕砂(炒熟)、草乌头(生用)各等分。制法上为未,生地龙为丸,如少则加醋糊为丸。功能主治诸风。用法用量每服4-5丸,白汤送下。多则麻人。摘录《朱氏集验方》卷一

  • 妙应丹

    药方名称妙应丹别名延龄丹处方晚蚕沙(炒)、鲤鱼鳞(烧为末)、当归(去芦)、石膏(煅.研)、泽兰(去梗)、附子(炮.去皮.脐)、木香(炮),各二两;熟干地黄(洗.酒浸.蒸.焙)、川芎、防风(去芦.叉)、

  • 茯苓大枣粥

    药方名称茯苓大枣粥处方茯苓粉30克粳米60克大枣10克 白糖适量制法将大枣去核,浸泡后连水同粳米煮粥,粥成时加入茯苓粉拌匀,稍煮即可。功能主治利水渗湿,健脾补中。适用于小儿脾虚久泻。用法用量服时加白糖

  • 玉华散

    药方名称玉华散处方甜葶苈90克(纸上焙香)桑白皮15克天门冬15克(去心)百部7.5克马兜铃15克半夏15克(汤洗七次,姜制)紫菀(去土)15克杏仁15克(去皮、尖)贝母15克(炮)百合15克甘草7.

  • 小省风汤

    药方名称小省风汤处方防风南星(生)各120克半夏(米泔浸)黄芩甘草(生)各60克制法上药研末。功能主治治中风痰盛。用法用量每次12克,加生姜10片,水煎服。摘录《丹溪心法》卷一

  • 鉴鼻汤

    药方名称鉴鼻汤处方铜鉴鼻(别捣为细末)1两,大黄(锉,微炒)1两,芍药1两,生干地黄(微炒)1两,甘草(炙,锉)1分,芎?1分,干漆(炒去烟)1分,枣7枚(去核,焙),乱发鸡子大(烧灰)。制法上为粗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