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中医中药>中药材>龙爪菜

龙爪菜

《全国中草药汇编》:龙爪菜

药材名称龙爪菜

拼音Lóng Zhǎo Cài

别名毛蕨、饭蕨、蕨菜、锯菜

来源蕨类凤尾蕨科龙爪菜Pteridium revolutum (Blume) Nakai,以根状茎入药。

生境分部陕西、台湾、广东、广西、湖北、四川、贵州、云南、西藏。

性味微涩,平。

功能主治解疮毒。

用法用量2~5钱,水煎服。并捣烂外敷。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华本草》:龙爪菜

药材名称龙爪菜

拼音Lónɡ Zhǎo Cài

别名蕨菜、锯菜、饭蕨、苦蕨

来源药材基源:为蕨科植物毛轴蕨根茎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teridium revolutum(Bl.)Nakai[Pteris revoluta B1.]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挖,洗净,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陆生蕨类,植株高达1m以上。根茎长而横走,粗壮,有锈色卷曲的节状毛。叶远生;叶柄长24-40cm,禾秆色,基部深棕色,在基部及叶轴、羽轴均被锈色卷曲的节状毛;叶片薄革质,阔三角形或卵状三角形,长30-80cm,宽30-50cm,三回羽状裂;羽片4-6对,有柄,狭卵形,第1对最大,长20-35cm,宽12-20cm,二回羽片12-16对,几无柄,线状披针形,先端长渐尖,下部的较大,长8-12cm,宽2-3cm;末回羽片8-18对,互生,线状披针形或狭三角形,微弯呈镰状,背面密生黄色卷曲的节状毛;叶脉羽状,侧脉分叉。孢子囊群沿羽片边缘着生于边脉上成长的汇生囊群;囊群盖线形,2层,为叶缘变质而反折的假盖,外层膜质,边缘有齿,内层薄膜质,边缘撕裂状。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海拔570-3000m的山坡向阳处或山谷疏林中的林间空地。

资源分布:分布于西南及陕西、江西、台湾、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西藏等地。

性味微涩;甘;凉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祛风除湿;利水通淋;驱虫。主热毒疮疡;烫伤;脱肛;风湿痹痛;小便淋痛;诸虫症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5g;或泡酒。外用:适量,捣敷;或研末调敷。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短穗兔耳草

    药材名称短穗兔耳草拼音Duǎn Suì Tù ěr Cǎo英文名Shortspike Lagotis出处始载于《中国植物志》。来源药材基源:为玄参科植物短穗兔耳草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Lagot

  • 黄刺皮

    《中药大辞典》:黄刺皮药材名称黄刺皮拼音Huánɡ Cì Pí别名黄三刺皮出处《青海常用中草药手册》来源为小檗科植物直穗小檗的茎皮。4~5月间,开始出芽长叶时,砍取较租的

  • 蹋菜

    药材名称蹋菜拼音Tà Cài别名乌塌菜、瓢儿菜、雪里青(《苏南种子植物》)。出处姚可成《食物本草》来源为十字花科植物塌棵菜的全草。原形态二年生草本,有时作一年生草本栽培,绿色,根粗

  • 尖头蚱蜢

    药材名称尖头蚱蜢拼音Jiān Tóu Zhà Měnɡ别名扦担蚂蚱、老扁担、尖担牙子、小尖头蝗、老扁、挂搭扁来源昆虫纲直翅目蝗科稻叶大剑角蝗Acrida lata Motsch.;

  • 大黄蜂子

    药材名称大黄蜂子拼音Dài Huánɡ Fēnɡ Zǐ别名露蜂房子(《备急方》)出处《本经》来源为胡蜂科昆虫大黄蜂的幼虫。性味《纲目》:"甘,凉,有小毒。"功能

  • 林檎

    《中药大辞典》:林檎药材名称林檎拼音Lín Qín别名来禽(《王右军帖》),文林果、朱柰、五色林檎、联珠果(《治闻记》),花红果(《滇南本草》),花红、沙果(《品汇精要》),林禽(

  • 大乌泡

    《全国中草药汇编》:大乌泡药材名称大乌泡拼音Dà Wū Pào别名大红黄袍、乌袍来源蔷薇科悬钩子属植物大乌泡Rubus multibracteatus Levl. et Vant.

  • 姜黄草

    药材名称姜黄草拼音Jiānɡ Huánɡ Cǎo别名黄姜、老虎姜、猴节莲出处姜黄草始载《植物名实图考》二十三卷蔓草类,谓:“姜黄草,生滇南。蔓、叶俱如牵,根如姜而黄,极硬,以形得名。”据记载及附图,其

  • 臭常山

    药材名称臭常山别名和常山、胡椒树、日本常山来源芸香科臭常山属植物臭常山Orixa japonica Thunb.,以根、茎、叶入药。根、茎四季可采,晒干;叶夏秋采集,鲜用。性味苦、辛,凉。功能主治清热

  • 蜀葵花

    《中药大辞典》:蜀葵花药材名称蜀葵花拼音Shǔ Kuí Huā别名侧金盏(《尔雅翼》),棋盘花(《分类草药性》),蜀其花(《本草推陈》),水芙蓉(《湖南药物志》),栽秧花(《贵州草药》),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