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中医中药>中药材>雀麦米

雀麦米

《中药大辞典》:雀麦米

药材名称雀麦米

拼音Què Mài Mǐ

出处《纲目》

来源为禾本科植物雀麦种子

性味《纲目》:"甘,平,无毒。"

功能主治①《纲目》:"滑肠。"

②《本经逢原》:"益肝和脾。"

用法用量内服:煮食。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雀麦米

药材名称雀麦米

拼音Què Mài Mǐ

英文名seed of Japanese Bromegrass

出处出自《本草纲目

来源药材基源:为禾本科植物雀麦的种子。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Bromus japonicus Thunb.

原形态雀麦,一年或二年生草本。茎秆直立,高30-100cm。叶鞘紧密贴生于秆,外被柔毛;叶舌长1.5-2mm,先端有不规则的裂齿;叶片长5-70cm,宽2-8mm,两面被毛或背面无毛。圆锥花序开展,下垂,长达30cm,每节有3-7分枝;小穗幼时圆筒状,成熟后压扁,长17-34mm(包括芒),有7-14朵花;颖披针形,边缘膜质,第1颗长5-6mm,有3-5脉,第2颖长7-9mm,有7-9脉;外稃卵圆形,边缘膜质,有7-9脉,先端微2裂,其下约2mm,处生芒,芒长5-10mm,第1外稃长8-11mm;内稃短于外稃,脊上疏具刺毛;雄蕊3,子房先端有毛。颖果线状长圆形,压扁,腹面具沟槽,成熟后紧贴于内外稃。花、果期4-6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山野、荒坡、道旁。

资源分布:分布于华东、华中、陕西、青海、新疆、四川等地。

性味甘;平

功能主治。主益肝和脾

用法用量内服:煮食,适量。

各家论述1.《纲目》:滑肠。

2.《本经逢原》:益肝和脾。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赶风柴

    《中药大辞典》:赶风柴药材名称赶风柴拼音Gǎn Fēnɡ Chái别名节节红(《南宁市药物志》),饭汤叶、亚寨凡、大班鸠米(《广西药植名录》)。出处《岭南采药录》来源为马鞭草科植物裸花紫珠的

  • 银丝杜仲

    《全国中草药汇编》:银丝杜仲药材名称银丝杜仲来源卫矛科卫矛属植物游藤卫矛Euonymus vagans Wall.树皮灰色,折断后有弹性白丝,以树皮入药。功能主治祛风除湿,补肾。用于风湿性腰痛,肾虚腰

  • 棵麻

    药材名称棵麻别名嘉榄来源橄榄科嘉榄属植物羽叶白头树Garuga pinnata Roxb.,以树皮入药。春夏采,去粗皮,切碎晒干。性味涩,凉。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去腐生肌。用于烧伤,疮疡溃烂。用法用量烧

  • 老虎俐

    药材名称老虎俐拼音Láo Hǔ Lì别名把守天门、天下无敌手、不可摸、艾麻草、圆齿艾麻出处始载于《南方主要有毒植物》。来源药材基源:为荨麻科植物全缘火麻树的茎叶。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Dendrocni

  • 小花梾木

    药材名称小花梾木拼音Xiǎo Huā Lái Mù来源药材基源:为山茱萸科植物小花梾木的树皮。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wida paruiflora (Chien)Holub[Cornus paruif

  • 牛毛七

    《中药大辞典》:牛毛七药材名称牛毛七拼音Niú Máo Qī出处《陕西中草药》来源为曲尾藓科植物山毛藓的全草。全年采收,阴干用。原形态密集成丛,暗绿带黄棕色,高4~10厘米。茎直立

  • 茜草藤

    药材名称茜草藤拼音Qiàn Cǎo Ténɡ来源药材基源:为茜草科植物茜草的地上部分。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RubiacordifoliaL.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集,切段,鲜用或晒干。原形态茜草,多年

  • 秋海棠根

    《中药大辞典》:秋海棠根药材名称秋海棠根拼音Qiū Hǎi Tánɡ Gēn别名一口血(《分类草药性》),金线吊葫芦(《贵州民间方药集》),红白二丸、岩丸子、大红袍(《陕西中草药》)。出处《

  • 兜冠黄共享

    药材名称兜冠黄共享拼音Dōu Guàn Huánɡ Gònɡ Xiǎnɡ英文名Galericulate Skullcap别名盔状黄芩出处始载于《中国植物志》。来源药材基源:为唇形科植物盔状黄芩的全草。

  • 大果卫矛

    药材名称大果卫矛拼音Dà Guǒ Wèi Máo英文名root of Denseflower Euonymus别名白鸡槿、青得方。出处始载于《中国高等植物图鉴》。来源药材基源:为卫矛科植物大果卫矛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