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中医中药>中药材>蛏壳

蛏壳

《中药大辞典》:蛏壳

药材名称蛏壳

拼音Chēnɡ Ké

出处《纲目拾遗》

来源为竹蛏科动物缢蛏

功能主治①《纲目拾遗》:"治喉风急痹。"

②《泉州本草》:"治胃病。"

用法用量内服:煅存性研末入散剂。外用:研末调敷或吹喉。

复方治咽喉一切急症:蛏壳置瓦上,日晒夜露,经年取下,色白如雪,捣细,水漂净,末,晒干,同冰片吹喉。(《万选方》)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蛏壳

药材名称蛏壳

拼音Chēnɡ Ké

英文名Razor clam shell

别名蛏子壳

出处出自《本草纲目拾遗

来源药材基源:为竹蛏科动物缢蛏一筹莫展竹蛏、大竹蛏、细长竹蛏等的贝壳。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Sinonwvacula constricta(Lamarch)2.Solen gouldii Conrad3.Solen grandis Dunker4.Solen gracilis Phlippi

采收和储藏:捕得后,洗净泥沙,去肉收集贝壳,晒干。

原形态1.缢蛏,贝壳长圆柱形,薄而脆,几半透明,一般壳长40-85mm,高约为长的1/3,宽为长的1/5-1/4。壳顶略靠背缘前端,约壳长的1/3处。背腹缘近平行,前后端稍圆,两壳关闭时前端开口。于壳顶稍后有棕黑色的纺锤状韧带,短而突出。自壳顶起斜向腹缘的中央部有一条凹沟,故名缢蛏。壳表被有一层黄绿色壳皮,顶部壳皮常脱落而呈白色。生长线明显。壳内面白色,壳顶下面有与壳表斜沟相应的隆起。铰合部小,左壳具3枚主齿,中央1枚较强大,分叉;右壳具2枚主齿,前面1枚与壳面垂直,后面1枚向后倾斜。外套痕显着,外套窦宽、深,前端呈圆形。闭壳肌痕三角形,前痕较小;后痕较大。足部发达,两侧扁,呈斧状,尖端平,形成一椭圆形的跖面。水管2条,长而分开,末端均有触手。

2.长竹蛏,贝壳窄而长,质脆薄,一般壳长50-120mm,长为高的6-7倍。壳顶位于壳的最前端,不突出,两壳包合呈竹筒状,前后端开口。壳前缘呈截形,略倾斜;后端稍圆,背腹缘直,或腹缘中部微凹,相互平行。外韧带黄褐色,狭长,约为壳长的1/5。壳面有黄褐色壳皮,光滑。生长线细匀,自前缘始似与腹缘平行;近背缘处呈下垂弧形,后端有时成褐襞。壳内面白色或淡黄色。铰合部小,每壳各有主齿1枚。外套痕极细长,与韧带几相等;后闭壳骨痕呈弓形。足发达,细长,呈柱状。

3.大竹蛏,贝壳呈竹筒状,质薄脆,一般壳长72-140mm,长为高的4-5倍。与长竹蛏大同小异。壳表面凸,被黄褐色壳皮。腹缘及后端壳皮向壳蛤包卷。生长线明显,有时有淡红色的彩色带。壳内面白色或稍带淡红紫色。各肌痕明显,前闭壳肌痕长形;后闭壳肌痕略呈三角形,足发达,前端尖,左右扁。水管短而粗。两小管愈合,由若干环节组成,末端有触手。

4.细长竹蛏,贝壳较细长,质极薄脆,一般壳长65-124mm,长为高的6-12倍,壳表被褐绿色壳皮,并具深色条纹数条。生长线与壳背缘几乎垂直。壳表对角线不达贝壳的最末端边缘。余与长竹蛏近似。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1.喜栖息于盐度较低的河口附近或有少量淡水流入的内湾,埋栖于中、低潮区软泥沙滩,一般潜入深度为100-200mm。主要以硅藻为食料。雌雄异体,繁殖期为8-11月。

2.生活于潮间带中、下区至浅海的沙质海底。埋栖深度200-300mm。雌雄异体,春、夏季之交流电繁殖。

3.生活于潮间带中、下区和浅海的泥沙滩,埋栖深度300-500mm,洞穴斜,与地面约成70°-80°角。

4.生活于潮间带中、下区及浅海泥沙滩,埋栖深度约300mm。

资源分布:1.我国南北沿海均有分布,浙江、福建等地已人工养殖。

2.我国南冯沿海均有分布。

3.我国沿海均有分布。

4.我国分布于北部沿海(连云港以北)。

性状性状鉴别(1)缢蛏壳,贝壳类长方形。壳长40-85mm,壳宽13-26mm。壳顶位于背缘前端约1/3处,背腹缘近于平行,前、后端圆形。外表面生长线明显,自壳顶至腹缘有一条微凹的斜沟,被有黄绿色的外皮;内表面白色或淡黄色,铰合部小,右壳具主齿2枚,左壳具主齿3枚,中央1枚大而分叉。质硬而脆。味微咸。

(2)长竹蛏壳,贝壳长方形。壳长50-120mm,长为壳宽的6-7倍,背腹缘几平行,前端截形,后端圆形。外表面光滑,被有黄褐色外皮,生长线明显,呈弧形;内表面白色或淡黄色,铰合部小,左、右壳各具主齿1枚。质薄脆,易碎。味微咸。

(3)大竹蛏壳,贝壳长方形。壳长72-140mm,长为宽的4-5倍。背腹缘平行,前端斜截形,后端圆形,有时显淡红色的彩色带;内表面白色或淡红色,铰合部小,左、右壳各具主齿1枚。质薄脆,易碎。气味咸。

(4)细长竹蛏壳,贝壳长方形,壳长65-124mm,长为宽的6-7倍。背腹缘平行,前、后端均平截。外表面被褐绿色外皮,可见深色纹数条,生长线与壳背缘几呈垂直。内表面白色或淡黄然,铰合部小,左、右壳各具主齿1枚。质薄脆,易碎。味微咸。

性味味咸;性凉

归经肺;胃经

功能主治和胃;消肿。主胃病;咽喉肿痛

用法用量内服:煅布性研末入散剂,3-6g。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吹喉。

复方治咽喉一切急症: 蛏壳置瓦上,日晒夜露,经年取下,色白如雪,捣细,水漂净,末,晒干,同冰片吹喉。(《万选方》)

各家论述1.《纲目拾遗》:治喉风急痹。

2.《泉州本草》:治胃病。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蒲葵子

    药材名称蒲葵子拼音Pú Kuí Zǐ别名葵树子来源药材基源:为棕榈科植物蒲葵的种子。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Livistona chinensis(Jacq.)R.Br.采收和储藏:春季采收,除去杂质,晒

  • 赤小豆

    《中国药典》:赤小豆药材名称赤小豆拼音Chì Xiǎo Dòu英文名SEMEN PHASEOLI别名赤豆、红小豆来源本品为豆科植物赤小豆Phaseolus calcaratus R

  • 蜈蚣刺

    药材名称蜈蚣刺拼音Wú Gōnɡ Cì别名马椒、止血丹、马胶根、接骨药来源药材基源:为芸香科植物多叶花椒的根或叶。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Zanthoxylum multijugum Franch.采收和

  • 红芋

    《中药大辞典》:红芋药材名称红芋拼音Hónɡ Yù别名红半夏、红岩芋出处《云南思茅中草药选》来源为天南星种植物零余芋的块茎或全株。秋、冬采集。切片晒干。原形态一年生宿根草本,高30

  • 小檗

    《全国中草药汇编》:小檗药材名称小檗拼音Xiǎo Bò别名三颗针、狗奶子、酸醋溜、刺刺溜、刺黄连、刺黄柏来源为小檗科小檗属植物豪猪刺Berberis julianae Schneid、小黄连刺B. w

  • 小发散

    《全国中草药汇编》:小发散药材名称小发散别名簇花清风藤来源清风藤科小发散Sabia fasciculata Lec.,以全株入药。生境分部广西。性味甘、微涩,温。功能主治祛风除湿,散瘀消肿。主治跌打损

  • 满江红根

    《中药大辞典》:满江红根药材名称满江红根拼音Mǎn Jiānɡ Hónɡ Gēn出处《贵州民间方药集》来源为满江红科植物满江红的根。功能主治《贵州民间方药集》:"润肺,止咳。治肺痨

  • 蒙自赤杨

    药材名称蒙自赤杨拼音Ménɡ Zì Chì Yánɡ别名桤木、旱冬瓜树、水冬瓜树(《云南思茅中草药选》),蒙自桤木(《中国高等植物图鉴》)。出处《贵州草药》来源

  • 小果排草

    药材名称小果排草拼音Xiǎo Guǒ Pái Cǎo别名合血香来源药材基源:为报春花科植物小果香草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Lysimachia mi-crocarpa C.Y.Wu采收和储藏:夏、

  • 紫藿香

    药材名称紫藿香别名涩藿香来源柿树科紫藿香Diospyros mollifolia Rehd. et Wils.,以叶入药。生境分部云南。性味辛、涩、微苦,平。功能主治清热,消炎,健脾胃。主治小儿营养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