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中医中药>中药材>菟丝

菟丝

《中药大辞典》:菟丝

药材名称菟丝

拼音Tú Sī

别名唐(《诗经》),蒙(《毛诗传》),王女(《尔雅》),菟芦(《本经》),鸮萝、复实、赤网(《吴普本草》),兔丘(《广雅》),菟缕、菟累(《别录》),野狐浆草(《圣惠方》),火焰草(《庚辛玉册》),金线草、野狐丝(《纲目》),狐丝(《群芳谱》),黄丝草(《本草述》),金丝草(《药性考》),无根金丝草(王安卿《采药志》),缠豆藤、豆马黄(《李氏草秘》),无根草(《纲目拾遗》),莫娘藤(《分类草药性》),豆寄生(《植物学大辞典》),吐血丝(《岭南采药录》),无娘藤(《贵州民间方药集》),兔儿须、黄腊须(

出处《本经》

来源旋花科植物菟丝子大菟丝子全草。秋季采收全草,晒干。

原形态①菟丝子

一年生寄生草本。茎细柔呈线状,左旋缠绕,多分枝,黄色,随处生吸器,侵入寄主组织内。无绿色叶,而有三角状卵形的鳞片叶。花白色,簇生;小花梗缺如或极短;苞片则、苞片鳞状,卵圆形:花萼杯状,长约2毫米,先端5裂,裂片卵形或椭圆形;花冠短钟形,长2~3毫米,5浅裂,裂片三角形;雄蕊5,花药长卵圆形,花丝几无,每雄蕊下生一鳞片,长圆形,边缘缝状;雌蕊短,子房2室,每室有2胚珠,花柱2,外伸,柱头头状。蒴果扁球形,长约3毫米,褐色,有宿存花柱;种子2~4粒,卵圆形或扁球形,长3~5毫米,黄褐色。花期7~9月。果期8~10月。

生长于田边、荒地及灌木丛间。寄生于草本植物,尤以豆科、菊科、藜科为多。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

②大菟丝子,又名:金灯藤、毛芽藤、两头挐(《植物名实图考》)。

形态与上种相似,惟茎较粗,稍带肉质,黄绿色或带橘红色。穗状花序,花冠橘红色,钟形,花柱单一,柱头2裂。

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

以上植物的种子(菟丝子)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生境分部全国大部分地区有产,主产广东、四川等地。

性状干燥茎多缠绕成团,呈棕黄色,柔细,粗不及1毫米。叶退化成鳞状片,多脱落。花簇生于茎节,成球形。带有圆形或扁球形的果实,呈棕黄色。气微,味苦。以干燥、色黄棕、无夹杂者为佳。

化学成分菟丝子全草含淀粉酶、维生素。

药理作用同属植物Cuscuta reflexa全草新鲜的水-醇提取物对离体豚鼠、兔小肠具松弛作用;但5天后此作用即消失。5天后已陈旧的全草的醇-水提取物则有胆碱能作用(离体豚鼠及兔回肠、蛙腹直肌及在位犬的小肠及血压),可被阿托品阻断;但此种作用与乙酰胆碱尚有区别:它对豚鼠及兔子宫的致痉作用不能被阿托品阻断,对大鼠子宫无作用,在阿托品化的兔心房和蛙心标本上,此提取物能产生明显的强心作用。

性味甘苦,平。

①《纲目》:"甘,平,无毒。"

②杜文燮《药鉴》:"性凉,昧微甘。"

③《药性考》:"味苦,性寒。"

功能主治清热,凉血,利水,解毒。治吐血,衄血,便血,血崩,淋浊,带下,痢疾,黄疸,痈疽,疔疮,热毒痱疹。

①《本经》:"汁去面酐。"

②陶弘景:"其茎按以浴小儿,疗热痱。"

③《本草蒙筌》:"解热毒痱疹,散庠塌痘疮。"

④杜文燮《药鉴》:"利水,治湿热。"

⑤《百草镜》:"治癃淋浊痢,带下,黄疸,预解痘毒,敷红丝疔。"

⑥《药性考》:"凉血散血。治痈疽肿毒诸症,吐、衄、崩、便、咳、咯诸血,服之能止,解诸药毒,瘴疠疔痈恶疮。"

⑦《李氏草秘》:"治血,解痘疮毒,难产酒煎服。"

⑧《纲目拾遗》:"葛祖治狐骚气,辟汗愈疟。"

⑨《植物名实图考》:"治跌打,利小便。"

⑩《四川中药志》:"行血,生精,发痘麻;洗汗斑及散痧。"

⑾《陕西中药志》:"内用有滋阴作用;煎汤外用治阴疮,阴肿,阴痒,阴痛及阴道滴虫病。"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钱。外用:煎水洗、捣敷或捣汁涂。

复方①治小便不通:金丝草一握,同韭莱根头煎汤洗小肚。(《慈惠小编》)

②治阳萎遗精,腰膝酸痛,小便淋漓,大便溏泄,妇女白带:金灯藤鲜全草三至四钱。水煎,冲黄酒、红糖服。(《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③治痢证:金灯藤同生姜煎服。(《植物名实图考》)

④治细菌性痢疾,肠炎:鲜菟丝子全草一两。每日一剂,煎服二次。(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⑤治眼赤痛:野狐浆草,捣取汁,点之。(《圣惠方》)

⑥治小儿头疮及女人面疮:菟丝汤洗。(《子母秘录》)

临床应用治疗白癜风:取菟丝子全草制成25%菟丝子酊,以棉签蘸药液涂擦患处,每日2、3次。治疗10例,显着进步5例,进步3例,无效2例。病程长者疗效差。一般须治疗1周以上,才可看出效果,1个月后效果比较明显。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菟丝

药材名称菟丝

拼音Tú Sī

英文名Herb of Chinese Dodder, Herb of Japanese Dodder

别名唐、蒙、王女、菟芦、 复实、赤网、兔丘、菟缕、菟累、野狐浆草、火焰草金线草、野狐丝、黄丝草、金丝草、无根金丝草、缠豆藤、豆马黄、吐血丝、莫娘藤、兔儿须、黄腊须、盘死豆、黄乱丝、麻棱丝、缠丝蔓、

出处1.《日华子本草》:菟丝苗茎似黄麻线,无根株,多附田中,草被缠死,或生一丛如席阔。开花结子不分明,如碎黍米粒。八月、九月以前采。

2.《本草图经》:菟丝子,今近京亦有之,以冤句者为胜。夏生苗如丝线,蔓延草木之上,或云无根,假气而生。六、七月结实极细如蚕子,土黄色。九月收采,暴干,得酒良。

3.《纲目》:《毛诗》注女萝即菟丝,《吴普本草》菟丝一名松萝,陆佃言在木为女萝,在草为菟丝,二物殊

来源药材基源:为双子叶植物药旋花科植物菟丝子或大菟丝子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uscuta chinensis Lam., Chinese Dodder, Cuscuta japonica choisy, Japanese Dodder

采收和储藏:秋季采收全草,晒干或鲜用。

原形态1.菟丝子,一年生寄生草本。茎细柔呈线状,左旋缠绕,多分枝,黄色,随处生吸器侵人寄主组织内。无绿色叶,而有三角状卵形的鳞片叶。花白色,簇生;小花梗缺如或极短;苞片及小苞片鳞状,卵圆形;花萼杯状,长约之毫米,先端5裂,裂片卵形或椭圆形;花冠短钟形,长2-3mm,5浅裂,裂片三角形,雄蕊5,花药长卵圆形,花丝几无,每雄蕊下生一鳞片,长圆形,边缘繸状;雌蕊短,子房2室,每室有2胚珠,花柱2,外伸,往头头状。蒴果扁球形,长约8mm,褐色,有宿存花柱;种子2-4粒,卵圆形或扁球形,长3-5mm,黄褐色。花期7-9月。果期8-10月。

2.大菟丝子形态与上种相似,惟茎较粗,梢带肉质,黄绿色或带橘红色。穗伏花序,花冠橘红色,钟形)花柱单一,柱头2裂。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菟丝子 生长于田边、荒地及灌木丛间。

资源分布:1.菟丝子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

2.大菟丝子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药材全国大部分地区有产,主产广东。四川等地。

性状干燥茎多缠绕成团,呈棕黄色,柔细,粗不及1mm。叶退化成鳞状片,多脱落。花簇生于茎节,成球形。果实圆形或扁球形,大小不一,棕黄色。气微味苦。以干燥、色黄棕、无夹杂者为佳。

化学成分菟丝子全草含对淋巴细胞具致有丝分裂作用的菟丝子多糖,还含卵磷脂(lecithin)及脑磷脂(cephalin)。南方菟丝子全世界草含香豆精衍生物,茎含β-胡萝卜素(β-carotene),γ-胡萝卜素(γ-carotene),5,6-环氧-α-胡萝卜素(α-carotene-5,6-epoxide),叶黄素(lutein),蒲公英黄质(taraxanth-in)

药理作用同属植物Cuscuta reflexa全草新鲜的水一醇提取物对离体豚鼠、兔小肠具松弛作用;但5天后此作用即消失,5天后己陈旧的全草的醇一水提取物则有胆碱能作用(离体豚鼠及兔回肠、蛙腹直肌及在位大的小肠及血压),可被阿托品阻断;但此种作用与乙酞胆碱尚有区别:它对豚鼠及兔子宫的致痉作用不能被阿托品阻断,对大鼠子宫无作用,在阿托品化的免心房和蛙心标本上,此提职物能产主明显的强心作用。

性味甘苦;平

归经肝;肾;膀胱经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凉血止血;健脾利湿。主吐血;衄血;便血;血崩;淋浊;带下;痢疾;黄疽;便溏;目赤肿痛;咽喉肿痛;痈疽肿毒;痱子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或研末。外用:适量,煎水洗、捣敷或捣汁涂。

复方①治小便不通:金丝草一握,同韭菜根头煎汤洗小肚。(《慈惠小编》)②洽阳萎遗精,腰膝酸痛,小便淋漓,大便溏泄,妇女白带:金灯藤鲜全草三至四钱。水煎,冲黄酒、红糖服。(《浙江民间常用草药》)③治痢证:金灯藤同生姜煎服。(《植物名实图考》)④治细菌性痢疾,肠炎:鲜菟丝子全草一两。每日一剂,煎服二次,(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⑤治眼赤痛:野狐浆草,捣取汁,点之。(《圣惠方》)⑥治小儿头疮及女人面疮:菟丝汤洗。(《子母秘录》)

各家论述1.《本经》:汁去面皯。

2. 陶弘景:其茎挼以浴小儿,疗热痱。

3.《本草蒙签》:解热毒痒疹,散痒塌痘疮。

4. 杜文燮《药鉴》:利水,治湿热。

5.《百草镜》:治癃淋浊痢,带下,黄疸,预解痘毒,敷红丝疔。

6.《药性考》:凉血散血。治痈疽肿毒诸症,吐、衄、崩、便、咳。咯诸血,服之能止,解诸药毒,瘴疬疔痈恶疮。

7.《李氏草秘》:治血,解痘疮毒,难产酒煎服。

8.《纲目拾遗》:葛祖治狐骚气,辟汗愈疟。

9.《植物名实图考》:洽跌打,利小便。

10.《四川中药志》:行血,生精,发痘麻;洗汗斑及散痧。

11.《陕西中药志》:内用有滋阴作用;煎汤外用治阴疮,阴肿,阴痒,阴痛及阴道滴虫病。

临床应用治疗白癜风。取菟丝子全草制成25%菟丝子酊,以棉签蘸药液涂擦患处,每日2-3次。治疗10例,显着进步5例,进步3例,无效之例。病程长者疗效差。一般须治疗1周以上,才可看出效果,1个月后效果比较明显。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猪肾

    《中药大辞典》:猪肾药材名称猪肾拼音Zhū Shèn别名猪腰子(《医学入门》)。出处《别录》来源为猪科动物猪的肾,即俗称"猪腰子"。原形态植物形态详"猪肉&qu

  • 鸭脚木叶

    《中药大辞典》:鸭脚木叶药材名称鸭脚木叶拼音Yā Jiǎo Mù Yè出处《岭南采药录》来源为五加科植物鹅掌柴的叶,夏、秋采取。原形态植物形态详"鸭脚木皮"条。

  • 黑山蔗

    药材名称黑山蔗拼音Hēi Shān Zhè英文名Manyflower Acampe别名香蕉兰、蕉兰出处始载于《新华本草纲要》。来源药材基源:为兰科植物多花脆兰的根和叶。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campe

  • 黑果

    药材名称黑果别名小黑果、马屎果、华西小石枳、老鸦果、小石积木来源蔷薇科黑果Osteomeles schwerinae Schneid.,以根、叶入药。生境分部云南、甘肃、四川、贵州。性味微涩,平。功能

  • 一朵云叶

    药材名称一朵云叶拼音Yì Duǒ Yún Yè出处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来源为海桐花科植物光叶海桐的叶。全年可采。原形态植物形态详"山枝仁"条。性

  • 枫香寄生

    《中药大辞典》:枫香寄生药材名称枫香寄生拼音Fēnɡ Xiānɡ Jì Shēnɡ别名虾蚶草(《本草求原》),百子痰梗(《岭南采药录》),螃蟹夹、栗寄生、寄生包(《四川中药志》),路路通寄生

  • 木鳖根

    药材名称木鳖根拼音Mù Biē Gēn出处《广西中草药》来源为葫芦科植物木鳖子的块状根。性味苦微甘,寒。功能主治消炎解毒,消肿止痛。复方治痔疮疗毒,无名肿毒,淋巴结炎:木鳖子鲜根或叶,加盐少

  • 胡颓子根

    《中药大辞典》:胡颓子根药材名称胡颓子根拼音Hú Tuí Zǐ Gēn别名牛奶根(《分类草药性》),贯榨根(《浙江民间草药》),叶刺头(《泉州本草》)。出处《本草拾遗》来源为胡颓子

  • 叶下花

    《全国中草药汇编》:叶下花药材名称叶下花拼音Yè Xià Huā别名追风箭来源为菊科兔耳风属植物白背兔耳风Ainsliaea pertyoides Franch. var. alb

  • 水团花根

    《中药大辞典》:水团花根药材名称水团花根拼音Shuǐ Tuán Huā Gēn出处《泉州本草》来源茜草科植物水团花的根,全年可采。原形态植物形态详"水团花"条。化学成分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