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中医中药>中药材>红缘层孔菌

红缘层孔菌

药材名称红缘层孔菌

拼音Hónɡ Yuán Cénɡ Kǒnɡ Jūn

别名红缘树舌、红缘层孔、松生层孔、红带菌

来源药材基源:为多孔菌科真菌松生拟层孔菌的子实体。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Fomitopsis pinicola(Sow.ex Fr.)Karst.[Fomes pinicola(Sow.ex Fr.)Cooke;Polyporus pinicola Fr.]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采摘后去掉污物,切片,晒干备用。

原形态松生拟层孔菌 子实体多年生,木质。菌盖半圆形、扇形或马蹄形,侧生,(4-30)cm×(6-40)cm,厚2.5-20cm,盖面初期有一层橙红色胶样皮壳,后渐变硬,颜色变为灰色、污灰色、黑褐色至黑色,有明显的环棱;盖缘钝,薄或厚,新生的盖缘近白色,渐变灰黄色、红色至红褐色。管口面白色或乳白色,干燥后呈黄色或米黄色;管口小,圆形,每1mm间3-5个,管壁厚;菌管多层,每层厚3-5mm,新鲜之菌管层可与上层剥离。菌肉木栓质至木质,近白色,干燥后呈淡褐色,有环纹。有小囊状体,无色,薄壁。孢子卵形至椭圆形,光滑,无色,(5.5-7.5)μm×(3.5-4)μm。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海拔2600-3800m的松、杉等针叶树腐木上,偶生于阔叶树上。

资源分布:分布于东北、华北及陕西、甘肃、新疆、江苏、福建、台湾、湖南、广东、广西、四川、云南、西藏等地。

性状子实体无柄。菌盖扁平,半球形或马蹄形,长径7-35cm,短径5-24cm,厚3-8cm。表面灰色或黑色,有的具红色胶质皮壳,有较宽的同心环棱,边缘赤栗色、黄色或类白色。管口面浅黄色或锈褐色,管口圆形,每1mm间3-5个。纵剖面可见菌管多层,每层厚3-7mm。木质或木栓质。气微,味淡。

化学成分含以亚油酸(linoleic acid)为主及棕榈酸(palmitic acid),油酸(oleic acid),22-26个碳原子的2-羟基酸,2,3-二羟基酸等长链脂肪酸,植物鞘氨酸(phytosphingosine),β-D-葡聚糖(β-D-glucan),α-葡聚糖,半纤维素(hemicellulose),α-β-和γ-纤维素和果胶物质。

性味微苦;平

功能主治祛风除湿。主风寒湿痹;关节疼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5g。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狭叶当归

    药材名称狭叶当归拼音Xiá Yè Dānɡ Guī英文名root of Eumenol Angelica别名水大活出处始载于《东北草本植物志》。来源药材基源:为伞形科植物狭叶当归的根。拉丁植物动物矿物

  • 莲状绢毛菊

    药材名称莲状绢毛菊别名条参、条条参来源菊科莲状绢毛菊Soroseris rosularis (Diels) Stebb.,以根入药。生境分部云南。功能主治补益气血。主治贫血,病后体虚。用法用量1~3钱

  • 甘木通

    《全国中草药汇编》:甘木通药材名称甘木通别名眼蛇药来源毛茛科甘木通Clematis filamentosa Dunn,以叶入药。生境分部广东、广西。化学成分叶含黄酮类,还原性糖,多糖类,甾体,酚性物质

  • (鱼彭)鱼脑

    药材名称(鱼彭)鱼脑拼音( Yú Pénɡ ) Yú Nǎo来源药材基源:为蝠鲼科动物双吻前口蝠鲼、日本蝠鲼等的脑髓。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Manta birostris(Walbaum)2.Mob

  • 红背叶

    《全国中草药汇编》:红背叶药材名称红背叶拼音Hónɡ Bèi Yè别名红帽顶树、红背娘来源为大戟科山麻杆属植物红背山麻杆Alchornea trewioides (Ben

  • 莱菔

    《中药大辞典》:莱菔药材名称莱菔拼音Lái Fú别名荚、芦萉(《尔雅》),芦菔、荠根(《说文》),罗服(《潜夫论》),萝瓝(《汉书》晋灼注),雹葖(《经典释文》),紫菘(《唐本草》

  • 八角金盘

    药材名称八角金盘拼音Bā Jiǎo Jīn Pán英文名Japanese Fatsia别名手树、金刚纂出处始载于《台湾药用植物志》。来源药材基源:为五加科植物八角金盘的叶或根皮。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F

  • 毛叶石楠

    《全国中草药汇编》:毛叶石楠药材名称毛叶石楠拼音Máo Yè Shí Nán别名糯米珠、邓向观来源蔷薇科毛叶石楠Photinia villosa (Thunb.

  • 熊筋

    《中药大辞典》:熊筋药材名称熊筋拼音Xiónɡ Jīn出处《本经逢原》来源为熊科动物黑熊或棕熊的筋。原形态动物形态详"熊胆"条。功能主治《本经逢原》:"壮筋强力

  • 豺皮樟根

    药材名称豺皮樟根拼音Chái Pí Zhānɡ Gēn出处《泉州本草》来源为樟科植物扬子黄肉楠的根。全年可采。原形态扬子黄肉楠,又名:白柴、香叶子、剥皮枫、花壳柴、过山香、山肉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