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中医中药>中药材>檀香油

檀香油

《中药大辞典》:檀香油

药材名称檀香油

拼音Tán Xiānɡ Yóu

出处《纲目拾遗》

来源檀香科植物檀香心材经蒸馏所得的挥发油

原形态植物形态详"檀香"条。

制法檀香的心材切细,置大型蒸馏器内,经蒸馏后,可得3~5%的檀香油。此油宜密贮于瓶中,避免日光照射及泄气。

性状檀香袖为无色乃至淡黄色略有粘性的油液,有檀香固有的香气。左旋性;在20℃能溶于6倍量之70%的乙醇中;比重0.973~0.985(25℃),旋亮度-15~-20°。

化学成分参见"檀香"条。

药理作用檀香油之抗菌作用不强,对伤寒杆菌之酚系数在0.1以下。能减轻无效的咳嗽;过量可引起胃、肾、皮肤刺激。用于小便困难,可改善症状。对大鼠饲喂0.5~2克/公斤数日后,可使尿路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减少60%。檀香油的抑菌浓度为1:64000~1:128000,对痢疾杆菌亦有效;1:32000浓度对鸟型结核杆菌有抑制作用。对大肠杆菌无作用。檀香油尚有利尿作用,麻痹离体兔小肠,对兔耳皮肤有刺激作用。

性味①《纲目拾遗》:"味苦。"

②《中国医学大辞典》:"苦,温。"

功能主治治胃脘疼痛,呕吐,淋浊。

①《纲目拾遗》:"除恶,开胃,止吐逆。"

②《中国医学大辞典》:"治心腹疼,腰肾痛,消热肿,并涂擦之。"

③《新本草备要》:"治白浊。"

用法用量内服:装入胶囊,每次0.02~0.2毫升(一日量1毫升)。外用:涂擦。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檀香油

药材名称檀香油

拼音Tán Xiānɡ Yóu

出处出自《本草纲目拾遗

来源药材基源:为檀香科植物檀香的心材经蒸馏所得的挥发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antalum album L.

采收和储藏:将檀香的心材切细,置大型蒸馏器内,经蒸馏后,可得3%-5%的檀香油。此油宜密贮于瓶中,避免日光照射及泄气。

原形态常绿小乔木,高约10m。枝具条纹,有多数皮孔和半圆形的叶痕;小枝细长,节间稍肿大。叶片椭圆状卵形,膜质,长4-8cm,宽2-4cm,先端锐尖,基部楔形或阔楔形,多少下延,边缘波状,稍外折,背面有白粉,中脉在背面突起,侧脉约10对;叶柄细长,长1-1.5cm。三歧聚伞式圆锥花序腋生或顶生,长2.5-4cm;苞片2枚,钻状披针形,长2.5-3mm,早落;总花梗长2-5cm;花梗长2-4mm;花长4-4.5mm,直径5.6mm;花被管钟状,长约2mm,淡绿色;花被4裂,裂片卵状三角形,内部初时绿黄色,后呈深棕红色;雄蕊4,外伸;花盘裂片卵圆形,长约1mm;花柱长3mm,深红色,柱头浅3(-4)裂。核果长1-1.2cm,直径约1cm,外果皮肉质多汁,成熟时深紫红色至紫黑色,先端稍平坦,宿存花枝基多少隆起,内果皮具纵棱3-4条。花期5-6月,果期7-9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野生或栽培。

资源分布:分布于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和南亚等地。我国台湾、广东、海南、云南有引种。

性状性状鉴别 纯檀香油为无色乃至淡黄色略有粘性的油液,有檀香固有香气,左旋性;在20℃能溶于6倍量的70%的乙醇中;相对密度0.973-0.985(25℃),旋亮度(-15)-(-20)℃。

化学成分心材含挥发油(白檀油)3-5%。油含A檀香萜醇和β-檀香萜醇(α-,β-Santalol)90%以上,檀萜烯(Santene)、α-檀香萜烯和β-檀香花烯(α-,β-Santalene)、檀萜烯酮(Santenone)、檀萜烯酮醇(Santenone alcohol)、及少量的檀香萜酸(Santalic acid)、檀油酸(Teresantalicacid)、紫檀萜醛(Santal aldehyde)。树干、枝和根的心材含挥发油(白檀油)1.6%-6%;根部心材产油率达10%,茎部心材次之。挥发油的主成分为α-及β-檀香醇(α-,β-santalol),达90%以上;并含α-及β-檀香烯(α-,β-santalene)、檀烯(santene)、檀萜酮(α-santenone)、α-檀萜醇(α-santenol)、檀香酮(santalone)、檀香酸(santalic acid)、檀油酸(teresantalic acid)、异戊醛isovaleraldehyde)、檀油醇(teresantalol),以及三环准檀香醛(tricycloekasantal)。本部分另含檀香色素(santalin)、去氧檀香色素(deoxysantalin)及银槭醛(sinapyl aldehyde)、松柏醛(阿魏醛,coniferyl aldehyde,ferulaldehyde)、紫丁香醛(syringic aldehyde)、香荚醛(vanillin)。另报道国产檀香木含挥发油量高达10%,通常为2.5%-5%,云南引种7年的小树出油率较低(1.52%),侧枝更低(0.51%)。用GC-MS测定了含量较低的各组分,在20个化合物中,12个是已知化合物,如三环准檀香醛、α-檀香烯、α和β-檀香醇、α和β-檀萜醇,以及反-α-佛手烯(trans-α-berg-amotene)、香榧醇(nuciferol)及α-姜黄烯(α-curcumene)等。

药理作用檀香油之抗菌作用不强,对伤寒秆菌之酚系统夜0.1以下。能减轻无效的咳嗽;过量可引起胃、肾、皮肤刺激。用于小便困难,可改善症状。对大鼠饲喂0.5-2g/kg数日后,可使尿路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减少60%。檀香油的抑菌浓度为1∶64000-1∶123000,对痢疾杆菌亦有效;1∶32000浓度对鸟型结核杆菌有抑制作用。对大肠杆菌无作用。檀香油尚有利尿作用,麻痹离体兔小肠,对兔耳皮肤有刺激作用。

炮制檀香的心材切细,置大型蒸馏器内,经蒸馏后,可得3-5%的檀香油。此油宜密贮于瓶中,避免日光照射及泄气。

性味苦;性温

归经胃;肾经

功能主治降逆和胃;行气止痛。主呃逆;呕吐;胃脘痛;腰痛

用法用量内服:0.02-0.2ml(每日量不超过1ml)。外用:适量,涂擦。

各家论述1.《纲目拾遗》:除恶,开胃,止吐逆。

2.《中国医学大辞典》:治心腹疼,腰肾痛,消热肿,并涂擦之。

3. 《新本草备要》:治白浊,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土色牛肝菌

    药材名称土色牛肝菌别名褐环粘盖牛肝、松蘑来源真菌类担子菌纲伞菌目牛肝菌科土色牛肝菌Suillus Luteus (L. ex Fr.) Gray,以子实体入药。生境分部夏秋两季生于松林内地上,于松根形

  • 叶天天花

    药材名称叶天天花别名期里[傣语]、广叶里[懓尼]来源茜草科叶天天花Mussaenda hossei Craib,以根入药。生境分部云南。性味甘、淡,平。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用法用量3~5钱,水

  • 太白小紫菀

    《中药大辞典》:太白小紫菀药材名称太白小紫菀拼音Tài Bái Xiǎo Zǐ Wǎn出处《陕西中草药》来源为菊科植物垂头菊的全株。原形态多年生小草本,高20~25厘米。茎单生,直

  • 崩疮药

    药材名称崩疮药拼音Bēnɡ Chuānɡ Yào别名山暗册、山崩砂、黄京木、山暗赤、黄金稍、白筋、白暗赤、白泡、山阴木、四大天王、山甜娘。来源药材基源:为野牡丹科植物柏拉木的根、叶。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

  • 谷皮树

    药材名称谷皮树别名谷树、葡蟠、谷皮叶、女谷、纸皮、尖叶楮皮、冷丹藤、过里丹、丁字黄心羌、飞天龙、生藤腊皮树、黄疸藤、不闻症来源桑科构属植物小构树Broussonetia kazinoki Sieb.

  • 木绣球茎

    《中药大辞典》:木绣球茎药材名称木绣球茎拼音Mù Xiù Qiú Jīnɡ出处河南来源为忍冬科植物木绣球的茎。原形态木绣球,又名:木球荚迷、绣球花、八仙花、紫阳花。落叶或

  • 七星草乌

    药材名称七星草乌拼音Qī Xīnɡ Cǎo Wū来源药材基源:为毛茛科植物苍山乌头的块根。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conitum contortum Finet et Gagnep.采收和储藏:夏秋采挖

  • 臂形草

    药材名称臂形草拼音Bì Xínɡ Cǎo来源药材基源:为禾臂本科植物毛臂形草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Brachiaria villosa(Lam.)A.Camus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鲜用或晒

  • 芋头

    《中药大辞典》:芋头药材名称芋头拼音Yù Tou别名蹲鸱(《史记》),芋魁(《汉书》),芋根(《汉书》颜师古注),土芝(《别录》),芋奶(《种芋法》),芋艿(《中国医学大辞典》)。出处《本草

  • 狗头骨

    药材名称狗头骨拼音Gǒu Tóu Gǔ出处《本草经集注》来源为犬科动物狗的头骨。性味①《别录》:"平。"②《纲目》:"甘酸,平,无毒。"功能主治治久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