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中医中药>中药材>天仙藤

天仙藤

《中国药典》:天仙藤

药材名称天仙藤

拼音Tiān Xiān Ténɡ

英文名HERBA ARISTOLOCHIAE

来源本品为马兜铃科植物马兜铃Aristolochia debilis Sieb. et Zucc.或马兜铃Aristolochia contorta Bunge.的干燥地上部分。秋季采割,除去杂质,晒干。

性状本品茎呈细长圆柱形,略扭曲,直径1~3mm;表面黄绿色或淡黄褐色,有纵棱及节,节间不等长;质脆,易折断,断面有数个大小不等的维管束。叶互生,多皱缩、破碎,完整叶片展平后呈三角状狭卵形或三角状宽卵形,基部心形,暗绿色或淡黄褐色,基生叶脉明显,叶柄细长。气清香,味淡。

鉴别本品茎的横切面:表皮细胞类方形,外被角质层。皮层较窄。中柱鞘纤维6~10 余层,连接成环带,外侧的纤维壁厚,内侧逐渐变薄。维管束数个,大小不等。形成层成环。导管类圆形,直径10~170μm。有髓。

炮制除去杂质,切段。

性味苦,温。

归经归肝、脾、肾经。

功能主治行气活血,利水消肿。用于脘腹刺痛,关节痹痛,妊娠水肿。

用法用量4.5~9g。

贮藏置干燥处,防霉。

摘录《中国药典》

《中药大辞典》:天仙藤

药材名称天仙藤

拼音Tiān Xiān Ténɡ

别名都淋藤、三百两银(《补缺肘后方》),兜铃苗(《圣惠方》),马兜铃藤(《普济方》),青木香藤(《本草备要》),长痧藤(《南京民间药草》),香藤(《浙江中药手册》),臭拉秧子、痒辣菜(《江苏植药志》)。

出处本草图经

来源马兜铃科植物马兜铃茎叶。霜降前后叶未脱落时采收,晒干。

原形态植物形态详"马兜铃"条。

生境分部主产浙江、江苏、湖北、河北、陕西、江西、河南等地。

性状干燥茎细长而扭曲,涉黄褐色或青褐色,质韧,表面有纵沟纹。叶互生,多皱缩破碎。完整的叶片呈三角状狭卵形,暗绿色,无毛,基部心脏形,两侧耳状,具3条明显的掌状脉,叶柄细长而扭曲。茎的横断面,皮部与中柱部常脱离,并有数个黄色椭圆形的维管束,髓部白色,中央呈裂隙状。气清香,味淡。以青绿色、茎细带叶者为佳。

除上述品种外,同属植物北马兜铃的茎叶,在少数地区亦同等入药。

炮制拣去杂质,洗净泥土,闷润,切段晒干。

性味苦,温。

①《本草图经》:"味苦,温,微毒。"

②《纲目》:"苦,温,无毒。"

归经①《本草求寡》:"入肝、脾。"

②《本草再新》:"入肝、脾、肾三经。"

功能主治行气化湿,活血止痛。治胃痛,疝气痛,妊娠水肿,产后血气腹痛,风湿疼痛。

①《本草图经》:"解风劳。得麻黄则治伤寒发汗,与大黄同服堕胎气。"

②《纲目》:"流气活血。治心腹痛。"

③《本草备要》:"治风劳腹痛,妊娠水肿。"

④《本草再新》:"凉血活血,去风利湿,走经络,兼治腰腿肿疼。"

⑤《本草正义》:"宣通经隧,导达郁滞,疏肝行气,止心胃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钱;或作散剂。外用:煎水洗或捣烂敷。

注意体虚者慎服。

①《本草汇言》:"诸病属虚损者勿用。"

②《得配本草》:"气血虚者禁用。"

复方①治产后腹痛不止及一切血气腹痛:天仙藤五两。炒焦,为细末。每服二钱。腹痛,炒生姜、小便和酒调下;血气,温酒调服。(《普济方》天仙藤散)

②治疝气作痛:天仙藤一两,好酒一碗,煮至半碗服之。(《孙天仁集效方》)

③治症瘕积聚及奔豚疝气:天仙藤一两(炒),乳香没药、玄胡索(醋炒)、吴萸、干姜各二钱,小茴香五钱。共为末,每服三钱,好酒调服。(《本草汇言》)

④治妇人有水气而成胎,以致两腿足浮肿:天仙藤(洗,略炒)、香附子(炒),陈皮甘草乌药(软白者、辣者,良)各五分。为末,上每服五钱,生姜木瓜、苏叶各三片,水煎,日三服。(《妇人良方》天仙藤散)

⑤治痰注臂痛:天仙藤、羌活白术白芷梢各三钱;片姜黄六钱,半夏(制)半两。上锉,每服三钱,姜五片煎服。间下千金五苓丸。(《仁斋直指方》天仙散)

⑥治乳腺炎:鲜天仙藤适量。揉软外敷,每日换药一次。(《江西草药》)

⑦治毒蛇毒虫咬伤,痔疮肿痛:天仙藤鲜品捣烂敷患处。(《东北常用中草药手册》)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天仙藤

药材名称天仙藤

拼音Tiān Xiān Ténɡ

英文名Dutchmanspipe Vine,Northern Dutchmanspipe Vine

别名都淋藤、三百两银、兜铃苗、马兜铃藤、青木香藤、长痧藤、香藤。

出处出自《本草图经

来源药材基源:为马兜铃科植物马兜铃Aristolochia debilis Sieb.et Zucc.和北兜铃Aristolochia contorta Bunge.的茎叶。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ristolochia contorta Bunge.

采收和储藏:霜降前落叶时割取地上部分,晒干打捆。

原形态1.北马兜铃草质藤本。叶纸质;叶柄柔弱,长2-7cm;叶片卵状心形或三角状心形,长3-13cm,宽3-10cm,先端短尖或钝,基部心形,两侧裂片圆形,下垂或扩展,边全缘;基出脉5-7条。总状花序有花2-8朵生于叶腋;花序梗和花序轴极短或近无;花梗长1-2cm,小苞片卵形,具长柄;花被长2-3cm,基部膨大呈球形,向上收狭呈一长管,内面具腺体状毛,管口扩大呈漏斗状;檐部一侧极短,有时边缘下翻或稍2裂,另一侧渐扩大成舌片;舌片卵状披针形,先端长渐尖具延伸成1-3cm线形而弯扭的尾尖,黄绿色,常具紫色纵脉和网纹;花药贴生于合蕊柱近基部;子房圆柱形,6棱;合蕊柱先端6裂,裂片向下延伸成波状圆环。朔果宽倒卵形或椭圆状倒卵形,长3-6.5cm,先瑞圆形而微凹,6棱,成熟时由基部向上6瓣开裂;果便下垂,随果开裂。种子三角状心形,扁平,有小疣点,具浅褐色膜质翅。花期5-7月,果期8-10月。

2.马兜铃草质藤本。根圆柱形。茎柔弱,无毛。叶互生;叶柄长l-2cm,柔弱;叶片卵状三角形、长圆状卵形或戟形,长3-6cm,基部宽1.5-3.5cm,先端钝圆或短渐尖,基部心形,两侧裂片圆形,下垂或稍扩展;基出脉5-7条,各级叶脉在两面均明显。花单生或2朵聚生于叶腋;花便长l-1.5cm;小苞片三角形,易脱落;花被长3-5.5cm,基部膨大呈球形,向上收狭成一长管,管口扩大成漏斗状,黄绿色,口部有紫斑,内面有腺体状毛;檐部一侧极短,另一侧渐延伸成舌片;舌片卵状披针形,顶端钝;花药贴生于合蕊柱近基部;于房圆柱形,6棱;合蕊柱先端6裂,稍具乳头状凸起,裂片先端钝,向下延伸形成波状圆环。蒴果近球形,先端圆形而微凹,具6棱,成熟时由基部向上沿空间6瓣开裂;果梗长2.5-5cm,常撕裂成6条。种子扁平,钝三角形,边线具白色膜质宽翅。花期7-8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1.生于山野林绿,溪流两岸,路旁及山坡灌丛中。

2. 生于山谷、沟边阴湿处或山被灌丛中。

资源分布:1.分布于东北、华北及陕西、甘肃、宁夏、山东、江西、湖北等地。

2.分布于山东、河南及长江流域以南各地。

性状性状鉴别马兜铃茎细长圆柱形,略扭曲,直径1-3mm;表面黄录色或黄褐色,有棱脊及节,节间长短不等;质脆,易折断,断面有数个大不不等的维管束。叶互生,多皱缩、破碎,完整片叶三角状狭卵形或三角状宽卵形,基部心形,暗绿色或淡黄色,基生脉明显;叶柄细长。气清香,微淡。以茎细带叶、色青绿者为佳。

显微鉴别马兜铃茎横切面:表皮细胞1列,外被角质层。皮层较窄。中柱鞘纤维6-10余,连接成环,外侧纤维壁厚,内侧逐渐变薄。维管束数个,大小不等。形成层成环。导管类圆形,直径10-170μm。中央有髓。

化学成分天仙藤含马兜酸(aristolochic acid)D,木兰花碱(magnoflorine)和β-谷甾醇(β-sitosterol)。

药理作用参见马兜铃条。

炮制拣去杂质,洗净泥土,闷润,切段晒干。

性味苦;温

归经肝;脾;肾经

功能主治行气活血;利水消肿;解毒。主胃痛;疝气痛;妊娠水肿;产后血气腹痛;蛇虫咬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0g。外用:适量,煎水洗或捣烂敷。

注意体虚者慎服。

1.《本草汇言》:诸病属虚损者勿用。

2.《得配本草》:气血虚者禁用。

各家论述1.《本草汇言》:天仙藤,流气活血,治一切诸痛之药也。人身之气,顺则和平,逆则痛闷作矣。如杨氏《直指方》天仙藤治痰注臂痛,气留疝痛,瘕聚,奔豚腹痛,产后血气腹痛,他如妊娠水肿,面浮气促,男子风劳,久嗽不愈,悉以此药治之,无不寝安。盖谓其善于流行血气故也。

2.《本草求真》:天仙藤,观书所论主治,止属妊娠子肿、腹痛、风痨等症,而于他症则未及焉。即其所治之理,亦不过因味苦主于疏泄,性温得以通活,故能活血通道,而使水无不利,风无不除,血无不活,痛与肿均无不治故也。

3.《本草备要》:治风劳腹痛,妊娠水肿。

4.《本草再新》:凉血活血,去风利湿,走经络,兼治腰腿肿疼。

5.《本草正义》:宣通经隧,导达郁滞,疏肝行气,止心胃痛。

6.《本草图经》:解风劳。得麻黄则治伤寒发汗,与大黄同服堕胎气。

7.《纲目》:流气活血。治心腹痛。

摘录《中华本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天仙藤

药材名称天仙藤

拼音Tiān Xiān Ténɡ

来源马兜铃马兜铃茎叶。霜降前叶未落时割取地上部分,打捆晒干。

化学成分茎及叶含马兜铃碱(aristolochine,C32H32O13N2)。

性味苦,温。

功能主治行气活血,止痛,利尿。主治:妊娠水肿,胸腹痛,疝痛,风湿痛。

用法用量1.5~3钱。

备注广东地区有以樟科无根藤属植物无根藤Cassytha filiformis L.的藤作天仙藤入药者,其形态描述及功能主治参阅本书无根藤项下。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猜你喜欢

  • 地核桃

    《中药大辞典》:地核桃药材名称地核桃拼音Dì Hé Tɑo别名山核桃、箭头草、匙头菜(《贵州民间方药集》),银地匙、白毛叶地丁草(《泉州本草》),地丁子(《贵州民间药物》)。出处《

  • 老虎俐

    药材名称老虎俐拼音Láo Hǔ Lì别名把守天门、天下无敌手、不可摸、艾麻草、圆齿艾麻出处始载于《南方主要有毒植物》。来源药材基源:为荨麻科植物全缘火麻树的茎叶。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Dendrocni

  • 见风消

    《全国中草药汇编》:见风消药材名称见风消拼音Jiàn Fēnɡ Xiāo别名鸡婆子、长叶见风消、小鸡条、香叶子树、炸死枫、冬不落叶来源樟科钓樟属植物狭叶山胡椒Lindera angustif

  • 瘤毛獐牙菜

    药材名称瘤毛獐牙菜拼音Liú Máo Zhānɡ Yá Cài别名獐牙菜、当药、紫花当药来源药材基源:为龙胆科植物瘤毛獐牙菜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wertia pseudochinensis

  • 南丹参

    《中药大辞典》:南丹参药材名称南丹参拼音Nán Dān Shēn英文名Bowley Sage Root别名赤参、红根、奔马草、七里麻来源为唇形科植物南丹参Salvia bowleyana D

  • 珍珠梅

    《全国中草药汇编》:珍珠梅药材名称珍珠梅拼音Zhēn Zhū Méi别名山高粱、八木条来源蔷薇科珍珠梅属植物东北珍珠梅Sorbaria sorbifolia (L.)A. Brown,以茎皮

  • 铁树花

    药材名称铁树花拼音Tiě Shù Huā出处《药性考》来源为龙舌兰科植物朱蕉的花。原形态植物形态详"铁树叶"条。功能主治①《药性考》:"治痰火。"②《

  • 泡桐

    药材名称泡桐拼音Pào Tónɡ别名空桐木、白桐、水桐、桐木树、紫花树来源玄参科泡桐属植物泡桐Paulownia fortunei (Seem.)Hemsl.及锈毛泡桐P. tom

  • 豨仙草

    药材名称豨仙草拼音Xī Xiān Cǎo别名豨莶草、蘅签草、野苏子、香苏来源药材基源:为唇形科植物丽江糙苏带根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hlomis likiangensis C.Y.Wu[P.b

  • 蛤叶薯

    药材名称蛤叶薯拼音Há Yè Shǔ别名单边救主、三百棒来源药材基源:为薯蓣科植物山葛薯的根茎。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Dioscotea chingii Prain et Burkill采收和储藏: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