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中医中药>中药材>大白杜鹃

大白杜鹃

药材名称大白杜鹃

拼音Dà Bái Dù Juān

来源药材基源:为杜鹃花科植物大白花杜鹃的根、叶。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Rhndodendron decorum Franch.R.franchetianum Levl.;R.spooneri Hemsl. Et Wils.; R. Giraudiasii levl.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挖根,洗净鲜用或切片晒干。叶全年均可采收。

原形态大白花杜鹃,常绿灌木或小乔木,高达1-8m。小枝粗壮,无毛,幼枝绿色,初被白粉。叶簇生于枝顶;叶柄长1.5-3cm,粗壮,上面近平坦,具槽;叶片厚革质,长圆形或矩圆状椭圆形,长5-15cm,宽3-5cm,先端钝或圆形,具短凸尖,基部楔形或钝,有时圆形或近心形:叶面光泽、侧脉12-16对,纤细,有密网纹,两面微"隆起。伞房状花序顶生,有花8-10朵,总花序轴长约3cm,疏生腺体;花萼小,杯状,6-7裂,边缘疏生腺毛;花冠漏斗状钟形,长3-5m,白色或带蔷薇色,有时有淡绿色或粉红色斑点,里面基部有毛,裂片6-8,近圆形,先端有微缺;雄蕊,12-16,不等长,花丝基部有微毛;雌蕊长4-4.5cm,子房圆柱形10室,密生腺体,花柱绿色,被白色或淡黄色腺体。蒴果长圆柱形,长4cm。花期4-7月,果期10-11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000-)2000-3600m的林下或灌丛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四川、贵州、云南;西藏。

化学成分叶中含2种有毒成分,大白花毒素Ⅰ和Ⅱ,即木藜芦毒素Ⅳ和Ⅰ(grayanotoxin Ⅳ and Ⅰ)。

药理作用从大白花杜鹃中分离得到大白花毒素Ⅰ和大白花毒素Ⅱ,大白花毒素Ⅱ以1-100μg/kg给予大鼠有明显降压作用,作用快而短,给药后1-2分钟血压降到最低值,一般15分钟后恢复正常。大白花毒素Ⅱ给小鼠腹腔注射的半数致死量为1.05mg/kg。

性味味辛;性平

功能主治清利湿热;活血止痛。主白浊;带下;风湿疼痛;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9g。外用:适量,捣敷。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三七

    《中国药典》:三七药材名称三七拼音Sān Qī来源本品为五加科植物三七Panax notoginseng (Burk.)F. H. Chen的干燥根。秋季花开前采挖,洗净,分开主根、支根及茎基,干燥。

  • 胡子七

    药材名称胡子七拼音Hú Zǐ Qī别名黑毛七、小山桃儿七、九百棒、九龙丹、鸳鸯七、猪毛七、红毛七来源药材基源:为毛茛科植物铁筷子的根及根茎。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Helleborus Thibetanu

  • 毛枝崖爬藤

    药材名称毛枝崖爬藤拼音Máo Zhī Yá Pá Ténɡ别名红五加、五爪龙、大血藤、扁藤。来源药材基源:为葡萄科植物毛枝崖爬藤的根或茎藤。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Tetrastigma obovatum

  • 石帆

    《中药大辞典》:石帆药材名称石帆拼音Shí Fān别名海团扇(《动物学大辞典》)。出处《本草拾遗》来源为柳珊瑚科动物柳珊瑚的石灰质骨胳。原形态全体呈树状,分枝颇多,常扩展而为一平面,不向四方

  • 鹳骨

    《中药大辞典》:鹳骨药材名称鹳骨拼音Guàn Gǔ出处《别录》来源为鹳科动物白鹳的骨胳。原形态白鹳(陶弘景),又名:冠雀(《后汉书》),鹳雀、负釜、黑尻、背灶、皂裙(陆玑《诗疏》),鹳(《别

  • 婆罗门参

    药材名称婆罗门参拼音Pó Luó Mén Shēn别名土泡参、绿芨来源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蒜叶婆罗门参的叶和根。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Tragopogo porrifolius L.采收和储藏:春、夏季

  • 新疆香堇

    药材名称新疆香堇拼音Xīn Jiānɡ Xiānɡ Jǐn别名紫花地丁。来源药材基源:为堇菜科植物香堇的带根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iola oxycentra Juz.采收和储藏:夏季采收,洗净

  • 水蓼

    《中药大辞典》:水蓼药材名称水蓼拼音Shuǐ Liǎo别名蔷、虞蓼(《尔雅》),泽蓼(《尔雅》郭璞注),辣蓼草(《本草求原》),柳蓼、川蓼(《植物学大辞典》),水红花(《昆明药植调查报告》),药蓼子草

  • 山姜

    《全国中草药汇编》:山姜药材名称山姜拼音Shān Jiānɡ别名箭杆风、九姜连、九龙盘、鸡爪莲[江西婺源]来源为姜科山姜属植物山姜Alpinia japonica Miq.,以根状茎入药。四季均可采挖

  • 阔叶垂头菊

    《全国中草药汇编》:阔叶垂头菊药材名称阔叶垂头菊来源菊科垂头菊属植物丛叶垂头菊Cremanthodium stenactinum Diels,以全草入药。6~7月采收,洗净切碎,晒干。性味苦,寒。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