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中医中药>中药材>大狼毒

大狼毒

《全国中草药汇编》:大狼毒

药材名称大狼毒

拼音Dà Lánɡ Dú

别名格枝糯、乌吐、五虎下西山、矮红、隔山堆

来源大戟大戟属植物大狼毒Euphorbia nematocypha Hand.-Mazz.,以入药。秋冬挖根,洗净泥土,放入淘米水中浸泡3日取出,再放入石灰水中浸泡3日,取出,洗净石灰,置锅内煮2小时,取出,切片晒干。

毒性本品大毒。内服极慎重。中毒后可引起腹痛、腹泻、呕吐、烦躁、血压下降;重者眩晕、行步不稳、痉挛。急救方法:(一)洗胃、给镇静剂和输液;(二)甘草干姜各3钱,绿豆5钱,水煎服。

炮制用醋炒至黄褐色。

性味辛、苦,温。有毒。

功能主治泻下逐水,外用止血,止痒。用于水肿,肝硬化腹水;外用治创伤出血,淋巴结结核,跌打淤血肿痛,皮肤搔痒,癣疥。

用法用量干粉1~3分,研末撒患处或煎水外洗。

注意采挖时避免汁液沾染皮肤,否则容易产生过敏反应。孕妇及体虚者忌服。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药大辞典》:大狼毒

药材名称大狼毒

拼音Dà Lánɡ Dú

出处滇南本草

来源大戟科植物大狼毒。秋季采挖,洗净,切片,晒干,研粉。

原形态大狼毒,又名:五虎下西山、搜山虎

多年生草木,高达50厘米,折断有白色乳汁。根圆柱形,不分枝,外皮黑褐色;内面黄白色。单叶互生;长圆形,长4.5~6.5厘米,宽1厘米,先端钝,基部楔形,全缘;无柄。花常6~8朵生于茎顶或单生于叶腋;淡黄色。蒴果圆球形,直径约1.3厘米,外有软刺,成熟时3室开裂。花期夏季。

生境分部生于山坡草地。分布云南等地。

性味苦辛,温,有毒。

①《滇南本草》:"性温,味苦麻,有大毒。"

②《云南中草药》:"苦,温,剧毒。"

功能主治《云南中草药》:"止血,消炎,消肿。治外伤出血。"

用法用量本品有毒,不可内服。

复方治疥癞疮。大狼毒、花椒,为细末,香油或猪油调搽。避风。(《滇南本草》)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药大辞典》:大狼毒

药材名称大狼毒

拼音Dà Lánɡ Dú

英文名Gigantic Euphorbia Root

别名格枝糯、乌吐、五虎下西山、矮红

来源大戟科植物大狼毒Euphorbia nematocypha Hand. Mazz.的。秋冬挖根,洗净泥土,放入淘米水中浸泡3日取出,再放入石灰水中浸泡3日,取出,置锅内煮2小时,取出,切片晒干。

原形态多年生草本,有白色乳汁。根块状或圆锥状,外皮褐色,内面黄白色。茎直立,紫棕色。单叶互生,近无柄;叶片窄椭圆形或长方披针形,长1.5~6cm,宽8~15mm。花序顶生及腋生,1~3回三出分枝,分枝处通常有3片叶状卵圆形苞片,最终分枝顶端有小苞片2片,顶端着生一杯状聚伞花序。花浅黄色,腺体棕红色,扁宽椭圆形,蒴果卵圆形,有软刺。成熟时3室开裂。

生境分部生于高山岩石缝中或山坡草地。主产云南。

性状根长圆柱状,圆锥状至纺锤状,直径1~8cm,外皮黄褐色,具纵皱纹。粉质,断面黄白色,具凸凹相间的同心环纹。性温,味辛、苦;有大毒。

化学成分大戟树脂、生物碱及皂甙等。

功能主治泻下逐水,外用止血、止痒。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大狼毒

药材名称大狼毒

拼音Dà Lánɡ Dú

英文名Root of Yunnan Euphorbia

别名格枝糯、乌吐、五朵下西山、矮红、隔山堆、金丝矮陀陀

出处出自《滇南本草》;《滇南本草》:白、绿杆有效,紫杆无效。

来源药材基源:为大戟科植物大狼毒的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Euphorbia nematocypha Hand.Mazz.

采收和储藏:秋季采挖,洗净,切片,晒干,研粉。

原形态大狼毒 多年生草本,高35-55cm。全株含白色乳汁。根圆锥状或圆柱状,直径1-3cm,外皮淡褐色,无侧根或有少数侧根。茎簇生或单一,圆柱形,绿白色,红色或下部绿白而上部有紫红晕,不分枝或上部有分枝。单叶互生;无柄;叶片椭圆状披针形,椭圆状长圆形、披针形至长卵形,长2-5.8cm,宽0.7-1.9cm,先端短尖而钝,基部楔形,全缘,上面绿色,下面灰绿色,有时带红晕。花浅黄色,花序顶生或近顶腋生;顶生花序具5-9枚花梗排列成伞形,基部具5-9枚叶状苞片,成两轮;腋生花梗单一,花梗顶端着生一杯状花序或再作2-4伞状分枝;总苞淡绿黄色,具纵棱,先端5裂,裂片倒卵形,先端微凹或全缘;外侧腺体4-5枚,长圆形,橘红色或杏黄色,内面具白丝毛;雄花多数,通常1-3雄蕊伸出腺体之上,花丝顶端分叉成2个花药;中间雌花1朵,花梗较花丝长,伸出总苞外,子房近球形,密被刺毛,花柱3枚,柱头2叉。蒴果三棱状球形,具小疣状突起及红色刺毛;种子卵形,赭红色,长约5mm,一端具明显白色种阜。花期夏季。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原野、山坡路旁或向陧草丛中。

资源分布:分布云南等地。

化学成分大狼毒根中含没食子酸,2,5-二羟基苯乙酮(2,5-dihydroxyacetophenone),3,3’-二-O-甲基并没食子酸-4’-βD-木糖甙(3,3'-O-methylellagic acid-4'-β-D-xyloside),巨大戟萜醇-3,4,5-三羟基-20-棕榈酸酯(ingenol-3,4,5-trihydroxy-20-hex-adecanoate),3,3'-O-甲基并没食子酸(3,3'-di-O-methylel-lagic acid),A’-(18β,3a)-新四膜虫萜-22(29)-烯-3β-醇 [A’-(18β,3a)-neogammacer-22(29)-en-3β-ol],岩大戟内酯E(jolkino-lide E),β-谷甾醇(β-sitosterol),岩大戟内酯B。

性味味苦;性温;大毒

归经心;肺经

功能主治化瘀止血;杀虫止痒。主创伤出血;跌打肿痛;瘰疬;疥癣

用法用量外用:适量,研末撒或煎水洗。

注意本品有毒,不可内服。

各家论述《云南中草药》:止血,消炎,消肿。冶外伤出血。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玉米轴

    《中药大辞典》:玉米轴药材名称玉米轴拼音Yù Mǐ Zhóu别名罐泰子(《民间常用草药汇编》),包谷心(《重庆草药》)。出处《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来源为禾本科植物玉蜀黍的穗轴。原形态

  • 鲤鱼

    《全国中草药汇编》:鲤鱼药材名称鲤鱼拼音Lǐ Yú别名大鲤鱼、鲤来源鲤形目鲤科鲤鱼Cyprinus carpio L.,以全鱼入药。生境分部全国各地。功能主治消肿,利小便,镇咳平喘,下乳安胎

  • 山岗稔

    药材名称山岗稔拼音Shān Gǎnɡ Rěn别名山稔、山桃稔、山稔木来源药材基源:为桃金娘科植物华夏子楝树的根或叶。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Decaspermum esquirolii (Levl.)Ch

  • 木荷叶

    药材名称木荷叶拼音Mù Hé Yè来源药材基源:为山茶科植物木荷SchimasuperbaGardn.etChamp.的叶。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chima superba Gardn.et Cham

  • 四轮草

    药材名称四轮草拼音Sì Lún Cǎo来源药材基源:为荨麻科植物湿生冷水花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ilea aquarum Dunn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全草,鲜用或晒干。原形态草本,高15-

  • 斑地锦

    药材名称斑地锦拼音Bān Dì Jǐn别名血筋草(《浙江天目山药植志》)出处《浙江天目山药植志》来源为大戟科植物斑地锦的全草。6~9月采收,晒干。原形态一年生匍匐小草本,高15~25厘米,含

  • 炮姜

    《中国药典》:炮姜药材名称炮姜拼音Pào Jiānɡ来源本品为干姜的炮制加工品。性状本品呈不规则膨胀的块状,具指状分枝。表面棕黑色或棕褐色。质轻泡,断面边缘处显棕黑色,中心棕黄色,细颗粒性,

  • 地红子

    药材名称地红子拼音Dì Hónɡ Zǐ别名矮红子来源蔷薇科小叶平枝灰栒子Cotoneaster horizontalis Decne. var. perpusillus Schne

  • 东风菜根

    药材名称东风菜根拼音Dōnɡ Fēnɡ Cài Gēn别名钻山狗(《湖南药物志》),疙瘩药、草三七(《贵州草药》)。出处《中国药植志》来源菊科植物东风菜的根。性味辛,温。①《湖南药物志》:&

  • 蚌壳草根

    《中药大辞典》:蚌壳草根药材名称蚌壳草根拼音Bànɡ Ké Cǎo Gēn别名咳嗽草、大铁扫把出处《红河中草药》来源为豆科植物半灌木千斤拔的根。秋、冬采。洗净,晒干。原形态半灌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