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中医中药>中药材>南烛叶

南烛叶

《中药大辞典》:南烛叶

药材名称南烛叶

拼音Nán Zhú Yè

别名南烛枝叶(《开宝本草》)。

出处本草新编

来源杜鹃花科植物乌饭树。8~9月采收,拣净小枝及杂质,晒干。贮藏干燥处。

生境分部产江苏、浙江等地。

性状干燥叶呈长椭圆形至披针形,两端尖锐,边缘有疏细锯齿,多向背面反卷,长2~6厘米,宽1~2.5厘米;革质而有光泽,上面暗棕色,主脉凹陷,下面棕色,主脉及侧脉均显着凸出;叶有短柄,多向后弯曲。质脆。气弱,味涩而苦。

化学成分含卅一烷、无羁萜、表无羁萜醇、槲皮素、异荭草素、对-羟基桂皮酸、内消旋肌醇。

性味酸涩,平。

①《开宝本草》:"苦,平,无毒。"

②《纲目》:"酸涩。"

归经《本草经疏》:"入心、脾、肾三经。"

功能主治益精气,强筋骨,明目,止泄。

①《本草拾遗》:"止泄除睡,强筋益气力。"

②《日华子本草》:"益肠胃,捣汁浸蒸,晒干服。"

③《本草汇言》:"益气添精,凉血养筋。"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2~3钱;熬膏或入丸、散。

复方①治一切风疾,久服明目:南烛树(春、夏取枝叶,秋、冬取根及皮,拣择细锉)五斤。以水五斗。慢火煎取二斗,去滓,别于净锅中,慢火煎如稀饧,即以瓷瓶盛。每服,以温酒调下-茶匙,日三服。(《圣惠方》南烛煎)

②助阳补阴,发白变黑:春间采甫烛嫩叶,约二十斤。用蒸笼在饭锅蒸之,蒸熟晒干为末(阴干者无用),大约一斤南烛叶末,加入桑叶一斤,热地二斤,山莱萸一斤,白果一斤,花椒三两,白术二斤;为末,蜜丸。白滚水送下一两,每日早晨服之。(《本草新编》)

各家论述《本草经疏》:"南烛,《本经》言其味苦气平,性无毒,然尝其味亦多带微涩,其气平者,平即凉也。《十剂》云,涩可去脱,非其味带涩,则不能止泄,非其气本凉,则不能变白。发者,血之余也,颜色者,血之华也,血热则鬓发早白而颜枯槁;脾弱则困倦嗜卧而气力不长;肾虚则筋骨软弱而行步不前。入心凉血,入脾益气,入肾添精,其云却老,非虚语矣。凡变白之药,多是气味苦寒,有妨脾胃,惟南烛气味和平,兼能益脾。""南烛同旱莲草、没食子地黄桑椹、枸杞、山茱萸何首乌、白蒺藜,为乌须发之圣药,气味和平,性复无毒。除变白外,无他用。"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南烛叶

药材名称南烛叶

拼音Nán Zhú Yè

别名南烛枝叶

出处出自《本草新编

来源药材基源:为杜鹃花科植物乌饭权的叶或枝叶。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Vaccinium bracteatum Thumb.[V.spicatum(Lour.)Poiret;V.malaccense Wight;V.bracteatum var.Thunb.longitubum Hayata]

采收和储藏:8-9月间采收,拣净杂质,晒干。

原形态常绿灌木或小乔木,高2-6(9)m。多分枝,幼枝被短柔毛,老枝紫褐色。叶柄长2-8mm,通常无毛或被微毛。叶片薄革质,椭圆形、菱状椭圆形、披针状椭圆形,长4-9cm,宽2-4cm,先端锐尖,渐尖,基部楔形,宽楔形,边缘有细锯齿,表面平坦有光泽,侧脉5-7对,斜伸至边缘以内网结。总状花序顶生或腋生,长4-6cm,有多数花,花序轴密被短柔毛;苞片叶状,披针形,边缘有锯齿,宿存或脱落,小苞片2,线形或卵形,密被微毛或无毛;萼筒密被短柔毛或茸毛,萼齿短小,三角形,长1mm左右;花冠白色,筒状,有时略呈坛状,长5-7mm,外面被短柔毛,内面有疏柔毛,口部裂片短小,三角形,外折;雄蕊内藏;花丝细长;花盘密被短柔毛,浆果直径5-8mm,熟时紫褐色。花期6-7月,果期8-10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丘陵地带或海拔400-1400m的山地,常见于山坡林内或灌木丛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华东、中南至西南以及台湾等地。

性状性状鉴别 叶长椭圆形至披针形,长2.5-6cm,宽1-2.5cm,两端尖锐,边缘有稀疏的细锯齿,多向外反卷,上面暗棕色,有光泽,主脉凹陷,下面棕色,有光泽,主脉凹陷,下面棕色,叶脉明显凸起。叶柄短而不明显。质脆,气微,味涩而苦。

化学成分叶含三十一烷(hentriacontane),无羁萜(酮)(friedelin),表无羁萜醇(epifriedlanol),槲皮素(quercetin),异荭草素(isoorientin,即homoorientin),对-羟基桂皮酸(p-hydroxy-cinnamic acid),内消旋肌醇(myoinositol)[1]。叶和嫩枝含微量元素钡、溴、硼、铁、锰、铅、锡、镓、钛、镍、铋、钼、矾、锆、铜、银、锌、钻、锶[2]。

性味酸;涩;性平

归经心;脾;肾经

功能主治益肠胃;养肝肾。主脾胃气虚;久泻;少食;肝肾不足;腰膝乏力;须发早白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9g;熬膏;或入丸、散。

各家论述1.《本草拾遗》:止泄除睡,强筋益气力。

2.《日华子本草》:益肠胃,捣汁浸蒸,晒干服。

3.《本草汇言》:益气添精,凉血养筋。

4.《本草经疏》:南烛,《本经》言其味苦气平,性无毒,然尝其味亦多带微涩,其气平者,平即凉也。《十剂》云,涩可去脱,非其味带涩,则不能止泄,非其气本凉,则不能变白。发者,血之余也,颜色者,血之华也,血热则鬓发早白而颜枯槁;脾弱则困倦嗜卧而气力不长;肾虚则筋骨软弱而行步不前。入心凉血,入脾益气,入肾添精,其云却老,非虚语矣。凡变白之药,多是气味苦寒,有妨脾胃,惟南烛气味和平,兼能益脾。南烛同旱莲草、没食子地黄桑根、枸杞、山茱萸何首乌)白蒺藜,为乌须发之圣药,气味和平,性复无毒。除变白外,无他用。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篦齿蒿

    药材名称篦齿蒿拼音Bì Chǐ Hāo英文名Pectinate Neopallasia herb别名恶臭蒿、粘蒿、籽蒿出处始载于《内蒙古中草药》来源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栉叶蒿的地上部分。拉丁植物动物矿

  • 山苦菜

    《全国中草药汇编》:山苦菜药材名称山苦菜拼音Shān Kǔ Cài别名老蛇药、野洋烟来源菊科山莴苣属植物毛脉山莴苣Lactuca raddeana Maxim.,以全草或根入药。夏秋采集,鲜

  • 麦瓶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麦瓶草药材名称麦瓶草拼音Mài Pínɡ Cǎo别名面条菜、米瓦罐来源石竹科蝇子草属植物麦瓶草Silene conoidea L.的全草。春夏采,洗净晒干。性味

  • 狗蹄

    《中药大辞典》:狗蹄药材名称狗蹄拼音Gǒu Tí别名狗四足(《本草经集注》)。出处《滇南本草》来源为犬科动物狗的足蹄。性味①《别录》:"平。"②《滇南本草》:"

  • 石脑油

    《中药大辞典》:石脑油药材名称石脑油拼音Shí Nǎo Yóu别名石漆(《博物志》),猛火油(《昨梦录》),雄黄油、硫黄油(《纲目》),地脂(《方镇编年录》),泥油(《纲目拾遗》)

  • 小谷精草

    药材名称小谷精草拼音Xiǎo Gǔ Jīnɡ Cǎo英文名flower of Small pipewort别名戴星草、文星草、流星草、移星草、珍珠草、鱼眼草、天星草、佛顶珠、灌耳草、翳子草、满天星、羊

  • 毛冬瓜

    《全国中草药汇编》:毛冬瓜药材名称毛冬瓜拼音Máo Dōnɡ Guā别名毛花羊桃、白毛桃、白羊桃、白藤梨、山蒲桃、毛卵、毛狗卵、白毛卵、生毛藤梨来源猕猴桃科猕猴桃属植物毛花杨桃Actinid

  • 海鳝

    药材名称海鳝拼音Hǎi Shàn英文名ripple Moray别名海黄鳝出处始载于《中国药用动物志》。来源药材基源:为海鳝科动物波纹裸胸鳝、网纹裸胸鳝等的血、全体。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Gymnot

  • 上山龙

    《全国中草药汇编》:上山龙药材名称上山龙拼音Shànɡ Shān Lónɡ别名大接骨丹、兰果野葡萄、过山龙来源葡萄科闷光蛇葡萄Ampelopsis bodimeri (Levl.

  • 雪猪骨

    《全国中草药汇编》:雪猪骨药材名称雪猪骨拼音Xuě Zhū Gǔ别名大旱癞、土拨鼠来源啮齿目松鼠科喜马拉雅旱獭Marmota himalayana robusta (Milne-Edwards),以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