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中医中药>中药材>乔木刺桐

乔木刺桐

《全国中草药汇编》:乔木刺桐

药材名称乔木刺桐

拼音Qiáo Mù Cì Tónɡ

别名泡龙桐刺、刺通树、海桐皮、刺木通、鹦哥花

来源豆科乔木刺桐Erythrina arborescens Roxb.,以树皮入药。

生境分部四川、云南、贵州。

性味苦、微涩,凉。

功能主治祛风除湿,续筋骨。主治跌打损伤,风湿骨痛,关节脱臼肿痛,骨折,小儿疳积,蛔虫症。还可治尿道炎,乳腺炎等(配方用)。

用法用量0.3~1两。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药大辞典》:乔木刺桐

药材名称乔木刺桐

拼音Qiáo Mù Cì Tónɡ

别名鹦哥叶(《贵州草药》)。

出处《贵州草药》

来源为豆科植物木通根、叶、果。夏、秋采收。

原形态落叶乔木,高7~8米。茎、枝上有短硬刺。3出复叶,有柄;小叶片近肾形,长10~20厘米,宽8~19厘米,先端突尖,基部近截形。总状花序腋生,花密集于总花梗上部;萼短,2唇形;花冠蝶形,红色,长达4厘米;雄蕊10,5长5短;子房具柄,有黄色毛。荚果梭状而弯,顶端有喙,基部有柄,长约10厘米。种子黑色,肾形,光亮。花期8~9月。果期10月。

生境分部生于山坡或山沟中。分布贵州、四川、云南等地。

化学成分种子含生物碱:刺桐定碱,刺桐碱和刺桐平碱。

药理作用本属植物中约有半数含多种箭毒样生物碱,研究较多者为β-刺桐若定碱。本类生物碱及其衍生物皆有竞争型神经肌肉阻滞剂的作用特点;对神经节亦有阻断作用。与箭毒不同,本类药为叔胺型而对运动终极有强大作用,如转变为季胺型(碘甲基化)后,则神经肌肉之阻断作用反而削弱,而对神经节之作用转而增强。本类药口服有效,但作用时间很短,并能引起心跳显着变慢,血压下降,故未能推广至临床应用。对平滑肌无作用,对清醒动物可引起惊厥。

性味苦辛,平。

功能主治清热驱风,健脾利湿。

复方①治头胀痛:鹦哥叶的叶适量,捣绒,在火上烤热,包两太阳穴。

②治痢疾:鹦哥叶根二至三钱,鹦哥叶果一钱。煨水服。(性味以下出《贵州草药》)

摘录《中药大辞典》

猜你喜欢

  • 狸尾草

    药材名称狸尾草拼音Lí Wěi Cǎo别名龙狗尾、狐狸尾、兔尾草来源豆科狸尾草Uraria lagopodioides (L.) Desv. ex DC.,以全草入药。生境分部南部各省。性味

  • 诃子

    《中国药典》:诃子药材名称诃子拼音Hē Zǐ英文名FRUCTUS CHEBULAE别名诃黎勒来源本品为使君子科植物诃子Terminalia chebula Retz. 或绒毛诃子Terminalia

  • 蚌肉

    《中药大辞典》:蚌肉药材名称蚌肉拼音Bànɡ Ròu别名河歪(《本草再新》),河蛤蜊(《吉林中草药》)。出处《食疗本草》来源为蚌科动物背角无齿蚌或褶纹冠蚌、三角帆蚌等蚌类的肉。全年

  • 山飘儿草

    《中药大辞典》:山飘儿草药材名称山飘儿草拼音Shān Piāo ér Cǎo出处《峨嵋药植》来源为龙胆科植物紫红獐牙菜的全草。秋季采收,洗净,晒干。原形态一年生直立草本。高30~40厘米。茎

  • 羊屎木

    《中药大辞典》:羊屎木药材名称羊屎木拼音Yánɡ Shǐ Mù出处《南宁市药物志》来源为木犀科植物牛矢果的叶及树皮。全年可采。原形态常绿灌木或小乔木,高可达7米,无毛。叶对生;矩圆

  • 冷蕨子草

    药材名称冷蕨子草拼音Lěnɡ Jué Zǐ Cǎo来源药材基源:为鳞毛蕨科植物阔羽贯众的根茎。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yrtomium yamamotoi Tagawa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挖。采挖后除

  • 山枝仁

    药材名称山枝仁拼音Shān Zhī Rén别名芭豆、崖花子(《中国树木分类学》),榨木仁(《四川中药志》),土连翘、广枝仁(《常用中草药配方》)。出处《四川中药志》来源为海桐花科植物光叶海桐

  • 榧螺

    药材名称榧螺拼音Fěi Luó英文名snail shell出处始载于《中国药用动物志》。来源药材基源:为榧螺科动物伶鼬榧螺和红口榧螺的壳。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Oliva mustelina(Lam

  • 牛筋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牛筋草药材名称牛筋草拼音Niú Jīn Cǎo别名蟋蟀草、路边草、鸭脚草、蹲倒驴、牛顿草、千人踏来源为禾本科蟋蟀草属植物牛筋草Eleusine indica (L.)Ga

  • 凤眼果壳

    《中药大辞典》:凤眼果壳药材名称凤眼果壳拼音Fènɡ Yǎn Guǒ Ké英文名风眼果荚(《岭南采药录》),苹婆壳(《广东中药》Ⅱ)。出处《广东中药》Ⅱ来源为梧桐科植物苹婆的果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