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中医中药>中药材>丁蛎

丁蛎

药材名称丁蛎

拼音Dīnɡ Lì

英文名T-shaped shellfish

别名白丁蛎、螺蛟、丁字贝、海丁子

出处始载于《中国药用动物志》。

来源药材基源:为钳蛤科丁蛎的壳。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Malleus malleus(Linnaeus)

采收和储藏:四季均可捕捉,捕得后去肉取壳,洗净,晒干。

原形态丁蛎,贝壳呈丁字形,壳质坚厚,一般高121-186mm,长52-63mm(不计翼状突起)。两壳相等,右壳较平,左壳稍凸,壳顶极小,位于中央,稍向前倾。壳顶前、后各具一翼状的大型突起,使整个贝壳呈丁字镐形。背腹两侧边缘具有大型的波状弯曲鳞片,生长线粗糙,但鳞片状重叠不显着。两壳面颜色相同,均为黄白色。壳内面被内脏块所占的位置为棕黑色,具珍珠光泽。其余部分的颜色与外壳相似。铰合线长,无齿,韧带宽;紫褐色,槽大,近三角形,稍斜。闭壳肌痕长卵圆形,棕黑色,位于前部背侧。足丝孔很小,足丝毛发状。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活于低潮线附近或潮下带的浅海泥沙质海底,壳顶埋在泥沙中,后端露出沙面,渔民拖网或干潮时均可采到。

资源分布:我国分布于南海。

性状性状鉴别 贝壳呈“丁”字形,略显波状弯曲,长约15cm,高约 5.2cm。两壳相等,但右壳平,左壳稍凸。壳顶极小,位于中央,其前、后各具一翼状的大型突起,使整个贝壳呈锤形。外表面黄白色,同心生长纹粗糙,略呈鳞片状,内表面被骨脏所占的位置为棕团体色,其余与上表面相同,具珍珠样光泽。铰合线长分无齿。质坚硬,断面层状。气微,味咸。

性味味甘;咸;性寒

归经心;肝经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主湿疮;疖肿

用法用量内服:煎剂,5-15g;或研末。外用:适量,研末撒或磨水涂。

各家论述《中国药用动物志》:治湿疮、疖肿。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岩石羊

    药材名称岩石羊拼音Yán Shí Yánɡ别名树莲藕、半球莲来源药材基源:为茜草科植物短刺虎刺的根。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Damnacanthus subspinosus Hand.-Mazz.采收和储

  • 黄花鼠尾草

    药材名称黄花鼠尾草拼音Huánɡ Huā Shǔ Wěi Cǎo英文名Yellowflower Sage别名大紫丹参、丹参、黄花丹参出处始载于《中国植物志》。来源药材基源:为唇形科植物黄花鼠尾草的根。

  • 厚壳树

    药材名称厚壳树别名大红茶、大岗茶、松杨、苦丁茶[广西南宁]来源紫草科厚壳树Ehretia thyrsiflora (Sieb. et Zucc.) Nakai[E. acuminata R. Brow

  • 山桐子

    《全国中草药汇编》:山桐子药材名称山桐子拼音Shān Tónɡ Zǐ别名毛桐、臭樟木、大马桑叶来源大戟科山桐子Mallotus nepalensis Muell.-Arg.,以根、皮入药。生

  • 假友水龙骨

    药材名称假友水龙骨来源蕨类水龙骨科假友水龙骨Polypodium pseudoamoenum Ching,以根状茎入药。生境分部陕西、甘肃、河南。性味甘、苦,平。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祛风除湿。主治风湿关

  • 母草

    《中药大辞典》:母草药材名称母草拼音Mǔ Cǎo别名四方草、小叶蛇针草、铺地莲(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四方拳草、蛇通管、气痛草(广州空军《常用中草药手册》)。出处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来源

  • 爬树龙

    《中药大辞典》:爬树龙药材名称爬树龙拼音Pá Shù Lónɡ别名过山龙、过江龙、青竹标、金草箍、麒麟叶(《云南中草药选》)。出处《云南思茅中草药选》来源为天南星科植物下

  • 断节参

    《中药大辞典》:断节参药材名称断节参拼音Duàn Jié Shēn别名对节参、青洋参出处《红河中草药》来源为萝藦科植物昆明杯冠藤的根。秋、冬采。洗净,切片,晒干或鲜用。原形态多年生

  • 小地柏

    《全国中草药汇编》:小地柏药材名称小地柏别名伏地卷柏来源蕨类卷柏科小地柏Selaginella nipponica Franch.et Sav.,以全草入药。生境分部长江以南(两广除外)各省、山东、陕

  • 桉油

    药材名称桉油英文名OLEUM EUCALYPTI来源本品为桃金娘科植物蓝桉Eucalyptus globulus Labill.、樟科植物樟Cinnamomum camphora (L.) Sie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