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黄之一。《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五:“火黄者,遍身如火色,两腑下有赤点子,状如粟米或如麦麸。其点子紫色多,黑色少者可治。黑色多,紫色少者难治。”《圣济总录》卷六十一:“病人先体热身赤,午后却凉,遍身
《疡医大全》卷二十七方。大黄、白芷、槐花、川芎、防风一两,乳香、没药、木香、沉香各三钱,苍术二两,草乌(半生,半煨)、细辛、苦参各一两五钱,麝香五分,浮萍三两。为细末,用麻黄煎膏,加炼蜜为丸,每丸重二
病证名。指咳嗽之属气虚、血虚者。《冯氏锦囊》卷十二:“虚嗽有二,日间嗽,多吐痰白沫,或恶心者为气虚,宜六君子汤加款冬花、五味子。如夜嗽多渴,痰不易出,或发热,为血虚,宜六味汤加麦门冬、五味子。”参见气
指外科的舌疳、失荣、乳岩和肾岩翻花四种疑难疾患。详见四绝及舌疳各条。
即失笑散第一方,见失笑散条。
经穴名。代号GB44。《灵枢·本输》原名窍阴,《圣济总录》名足窍阴。属足少阳胆经。井(金)穴。位于第四趾外侧,趾甲角旁约0.1寸处。布有趾背神经,趾背动、静脉和趾底动、静脉形成的动、静脉网。主治偏头痛
病名。《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七:“谓面上有风热气生皰,头如米大,亦如谷大,白色者是。”类似囊肿性痤疮。
鼓胀之一。《世医得效方·胀满》:“烦躁嗽水,迷忽惊狂,痛闷喘息,虚汗厥逆,小便多、大便黑,名血胀。”《医钞类编·胀病门》:“血胀,瘀蓄死血作胀。”《张氏医通·鼓胀》:“蓄血成胀,腹上青紫筋见,或手足有
病名。又名眼生肉线、眼祟。系因肝胆之火郁于睑部而发。《石室秘箓》:“有人眼内长肉二条,长一寸如线香之粗,出于眼外,此乃祟也。”内治宜清肝泻胆散邪,用龙胆泻肝汤加减,外用冰片、黄连、硼砂、甘草研末调人乳
见《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为马槟榔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