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证名。指头皮光滑,额角胀大的病态。清·程杏轩《医述·幼科集要》:“颅胀,与囟填不同,……头皮光急,额角胀大,乃肝肾虚热上冲。”治宜育阴之剂以镇之,用地黄汤加减。
眼科病证。见《银海指南》卷二。指翳之色白而淡薄者。详翳条。
出《神农本草经》。即刺蒺藜,详该条。
《张氏医通》卷十四方。栀子(姜汁炒黑)、香附(醋炒)各一钱五分,炮姜三分,川芎(童便浸)、黄连(姜汁炒)、橘红各五分,苍术(童便浸,麻油拌炒)八分,神曲(姜汁炒)一钱。加生姜三片、大枣一枚,水煎,食前
病证名。见《丹溪心法·发热》。指虚劳骨蒸发热。《医学说约·热》:“劳热则蒸。”多由气血亏损,阳衰阴虚所致。常见骨蒸、潮热、五心烦热等症。五脏邪热不清亦可导致劳热。《医学入门》卷五:“心劳邪热,则口舌生
见六经标本条。
综合性医书。3卷。元·朱震亨撰,明·戴原礼校补。卷1~2以内科杂病为主,兼述喉症及外科一些病证;卷3为妇人、小儿病证。分证论治,条理赅括,词旨简明。朱氏以补阴为宗,复长于治郁,书中较充分地反映了朱氏这
《张氏医通》卷十六方。大黄(酒浸)二两,芒硝、石菖蒲、连翘、远志、黄芩各一两,栀子八钱,薄荷七钱,甘草六钱。为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朱砂为衣,每服三十至四十丸,薄荷煎汤化服。治类中风,舌强不语,神识
即舌之尖端。《辨舌指南》第一编第一章:“舌尖,内应心。”
见《湖南药物志》。为对叶四块瓦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