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中医中药>中医百科>阴虚发热

阴虚发热

病证名。见《丹溪心法·发热》。指精血津液等耗损所致的虚热。《证治汇补·阴虚发热》:“有劳心好色,内伤真阴阴血既伤,阳气独盛,发热不止,向晚更甚,或饮食如常,头胀时作,脉洪数无力,视其舌大而色赤者,阴虚也,当滋真阴,宜地黄汤;若久而盗汗遗精咳嗽毛枯,宜三才丸补水以匹火,是亦壮水之主,以镇阳光之义耳。”《医碥》卷一:“阴亏水虚则柴干火烈而焚灼为灾矣。此之火炎,乃由水虚所致,与上条阳亢而阴未亏者不同,证见口干体瘦,食少懒倦,头痛时作时止,遗精盗汗,骨蒸肉烁,唇红颧赤,咳嗽痰血,久成痨瘵。治宜甘润之剂,滋水以制火。”可选用四物汤加炒黄柏黄芩龟版鳖甲散青蒿鳖甲汤大补阴丸一阴煎等方。参见发热条。

猜你喜欢

  • 血寒经迟

    见《景岳全书·妇人规》。即血寒经行后期。详该条。

  • 白花石竹

    见《安徽中草药》。为脱力草之别名,详该条。

  • 吸壁藤

    见南京药学院《中草药学》。为络石藤之别名,详该条。

  • 足长形

    病证名。出《陈氏秘传》。指患肢伸长。髋关节前脱位证候之一。详胯骨出条。

  • 短气不足以息

    指呼吸短促困难。《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平人无寒热,短气不足以息者,实也。”《金匮要略心典》卷中:“无寒热,无新邪也,而乃短气不足以息,当是里气暴实,或痰或食或饮,碍其升降之气而然。盖

  • 气郁脘痛

    病证名。指气机郁滞所致的胃脘痛。《类证治裁》卷六:“气郁脘痛,必攻刺胀满。”多由情志不舒,肝气郁结,横逆犯胃所致。故又称肝胃气痛。症见胃脘胀痛,痛常游走,连及两胁,嗳气频繁,嘈杂吐酸等。《医林绳墨》卷

  • 代脉

    脉象之一。脉来缓弱而有规则的间歇。《诊家正眼》:“代……止有常数,不能自还,良久乃动。”主脏气衰弱。多见于心脏疾患、惊恐、跌打重证。个别孕妇接近分娩时亦可出现。

  • 喉针

    器械名。《外科正宗》卷四:“喉针长六寸,细柄扁头,锋尖,刺喉脓血者皆善。”

  • 蛇咬伤

    即蛇啮。详该条。

  • 天年

    ①《灵枢经》篇名。天年,即天赋之年岁。本篇从先天禀赋和后天发育,指出了寿夭与精神、气血、脏腑等方面的关系,并分别论述了生命过程中各阶段的生理变化。②即天寿。见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