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中医中药>中医百科>阴痧

阴痧

痧证之一。①指痧证腹痛而手足冷者。《杂病源流犀烛·痧胀源流》:“阴痧,腹痛而手足冷者是也,宜用火焠;或因秽气所触而致。”宜藿香汤。②指猝然而发的四种重危痧证。《痧证指微·阴症》:“有四症,俱猝然而发。”其一症头面周身四肢俱冷,手足摇动,牙关咬紧,不言眼定,头摇脚掉,手足面容变黑色,如六脉全无,元气已脱,多不治。宜急刺人中穴、并舌尖、十手指尖、十脚趾尖及两曲池穴,刺出微血;一症猝然身热暴躁,叫号不出,头摇脚掉,牙关紧闭,不言,眼定,身强,六脉全无,初则面红渐渐紫暗而变黑色者不治。宜先用麻油以牙刷柄撬开牙关,灌入,再以绿豆煮清汁一碗冷服,苏后能言,再刮臂臑、曲池、肩井风府膏肓命门穴。一症先患伤寒未愈,又感痧邪,身手如冰,寒颤不语,脉息全无,面黑色者,亦属逆症,刮刺同前。药用砂仁木香槟榔青皮、广皮、灯心,阴阳水煎服。一症先患伤寒未愈,复感邪,腹痛泄泻,初不发热,渐渐发热,热极不语。刮针俱同前。仍服前药加芦粟梗五钱、石榴皮三钱、伏龙肝三钱、江鱼背脊刺三钱炙,俱炙干研末蜜丸,每日空心服二钱,泻止而伤寒亦愈。③即冷痧。《痧症度针》卷上:“阴痧,俗称冷痧。”详见冷痧条。参见条。

猜你喜欢

  • 和安大夫

    宋代医官职称。隶属翰林医官院。官阶从六品。参见翰林医官院条。

  • 妊娠伤食

    病证名。见王肯堂《胤产全书》。亦名胎前停食。孕妇脾胃虚弱,饮食不节,伤及脾胃,而致食水停滞。症见脘腹胀满,或呕吐泄泻。因饮食停滞而胀满者,治宜消食导滞健脾,方用保和丸,恶心呕吐加枳壳、砂仁;伤食腹满泄

  • 龟头痈

    病名。即阴头痈。详该条。

  • 类编朱氏集验医方

    方书名。宋·朱佐撰。15卷。刊于1266年。作者收集宋代医家常用的方剂和单方,按病分类汇编而成。其中包括诸风、伤寒、诸气、脾胃、痰饮、积聚、黄疸、虚损、头痛、妇人、小儿、痈疽、补损、中毒及拾遗等15门

  • 清气

    ①水谷精华的轻清部分。《灵枢·动输》:“胃为五脏六腑之海,其清气上注于肺。”②即清气分热。见该条。《温热论》:“到气才可清气。”③秋令清肃之气。《素问·五常政大论》:“秋气劲切,甚则肃杀,清气大至,草

  • 虜寄疮

    见谈金章《诚书痘疮》。即痘疮。详该条。

  • 缩砂香附汤

    《世医得效方》卷三方。炒香附十两,乌药五两,炒甘草、砂仁各二两。为末,每服一钱,加紫苏叶三片,盐少许,沸汤调服。治脘腹刺痛。

  • 白背风

    见《广西药用植物名录》。为羊耳菊之别名。各详该条。

  • 坠睛眼

    病证名。见《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二。即坠睛。详该条。

  • 疠风自汗盗汗

    证名。为疠风兼证。出《疠疡机要》上卷。自汗属气虚,盗汗属血虚。自汗者用补中益气汤合六味地黄丸;盗汗者宜服当归六黄汤合六味地黄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