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科直言》卷二方。羌活、葛根、红花、荆芥、连翘、山楂肉、牛蒡子、蝉蜕、陈皮、甘草。加荸荠,水煎服。治痘疹见点一、二天者。
五臭之一,臊为木臭,入通于肝,故为肝之臭。《素问·金匮真言论》:“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其类木,……其臭臊。”临床上病人的排泄物如小便、白带、汗液等出现腥臭,常是肝经湿热下注的征象。
见《金匮要略》。即小建中汤,见该条。
出《日华子诸家本草》。即龟版,详该条。
出《涌幢小品》。为紫薇花之别名,详该条。
病证名。见路际平《眼科临症笔记》。即聚开障。详该条。
见《全国中草药汇编》。为牛尾菜之别名,详该条。
出《素问·五常政大论》。湿气郁积成毒而致病。其特点为慢性过程,病灶渗出物多并较难愈合。如湿毒积于肠而下注,可致湿毒便血;湿毒下注于肌肤,则小腿溃烂流水,称湿毒流注。
见《西藏常用中草药》。为翼首草之藏语名,详该条。
周代医疗工作者的一种职称。参见医师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