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中医中药>中医百科>足三里

足三里

经穴名。代号ST36。《灵枢·本输》原名三里下陵。《圣济总录》名足三里。别名鬼邪下三里。属足阳明胃经。合(土)穴。位于小腿前外侧,犊鼻穴直下3寸,胫骨前嵴外侧一横指处。布有腓肠外侧皮神经及隐神经分支,深层正当腓深神经;并有胫前动、静脉通过。主治胃痛,恶心呕吐呃逆噎膈,纳呆,消化不良,腹痛腹胀肠鸣泄泻痢疾便秘肠痈乳痈,目疾,喉痹头痛,失眠,眩晕心悸怔忡气喘虚劳黄疸水肿癫痫,下肢痹痛、瘫痪麻痹脚气;以及急慢性胃肠炎,溃疡病,胰腺炎,胆囊炎,阑尾炎,高血压,神经衰弱,小儿单纯性消化不良等。并有强壮作用。直刺1~1.5寸。艾炷灸5~10壮;或艾条灸10~30分钟(图73)。

图73

猜你喜欢

  • 酊剂

    药物剂型之一。用不同浓度的乙醇为溶媒,提取药材中醇溶性成分而制成的澄明液体制剂。如牙痛水(成药)即为此剂型。

  • 阴阳偏胜

    见阴阳失调条。

  • 春月咳嗽

    指春月感受风寒所致的咳嗽。《不居集》卷十五:“春月咳嗽:春月风寒所伤,咳嗽声重,头疼,用金沸草散。咳嗽声重,身热头疼,用《局方》消风散。盖肺主皮毛,肺气虚则腠理不密,风邪易入,治法当解表兼实肺气。肺有

  • 面尘

    ①出《素问·至真要大论》。“燥淫所胜,民病面尘,身无膏泽。”指面色灰暗,如蒙尘灰。有实证和虚证之分,实证多因燥邪所伤或伏邪内郁,常伴有口苦咽干等症状;虚证多由久病肝肾阴虚,常伴有头晕耳鸣、五心烦热、腰

  • 邹润安

    【介绍】:见邹澍条。

  • 陈若虚

    【介绍】:见陈实功条。

  • 颐身集

    养生学丛刻。一册。清·叶志诜辑。刊于1852年。其中包括元·丘处机《摄生消息论》,明·冷谦《修龄要旨》,清·汪昂《勿药元诠》、汪晸《寿人法》及方开《延年九转法》5种。

  • 对症选穴法

    指直接取用对某些症状有特殊疗效的穴位进行治疗的方法。如牙痛取合谷,胃痛取三里,腰痛取委中;大椎退热,人中苏厥,四缝消积等。

  • 鸣蜩

    出《诗经》。为蚱蝉之别名,详该条。

  • 心太平轩医案

    书名。1卷。清·徐锦撰于1851年。徐氏以相似病证归类整理,分述中风、血证、喘咳等多种病证。略论病因、病理,医案多属一病一方,间有连续就诊治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