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中医中药>中药材>赤链蛇

赤链蛇

《中药大辞典》:赤链蛇

药材名称赤链蛇

拼音Chì Liàn Shé

别名赤链(陶弘景),赤楝蛇、桑根蛇(《纲目》),火赤炼(冻义《动物学》),火练蛇(薜德焴《系统动物学》),火赤链蛇(《脊椎动物分类学》),红斑蛇(《生物学通报》(2):8,1958)。

出处《纲目》

来源为游蛇科动物赤链蛇全体

原形态体长可达1.2米。头部略扁,呈椭圆形。吻鳞高,从背面可以看到。鼻间鳞小,前端椭圆。额鳞短,长约等于自其前缘到鼻间鳞前缘的距离。颅顶鳞长而大,长为额鳞与前额鳞之和。眼上鳞小。颊鳞狭长、入眼,下与第2、3片上唇鳞相接。上唇鳞8片。眼前鳞小,1片,不达头背;眼后鳞2片,偶为3片。前颞鳞2片,下面一片特大;后颞鳞3片。鼻孔位于2鼻鳞之间,有瓣膜。下唇鳞10片,前颏鳞比后颏鳞大,与前4个下唇鳞相接。后颏鳞与第一腹鳞间有2对小鳞。体鳞光滑,背中央后部有数行微弱的起棱。鳞列19~17~15行。腹鳞187~207片,肛鳞单一,尾下鳞64~79对。体背面黑色,具有约70条左右狭窄的红色横纹;头部鳞片黑色,有显明的红色边缘。头后部有一"丫"形纹。腹部白色,在肛门前面则散生灰黑色小点。有时尾下全呈灰黑色。

生境分部栖于田野;村庄及水源附近地带。以蛙类、蜥蝎及鱼类为食。性凶暴,但无毒。分布浙江、江苏、安徽、江西、福建、台湾、广东、四川、云南、湖南、湖北、山东、山西、河北等地。

炮制捕得后,打死,烧存性,研末用。

功能主治治慢性瘘管及溃疡。

用法用量外用:研末撒于疮面;或以药线粘粉插入管内

临床应用治疗慢性结核性瘘管:将赤链蛇打死,置于瓦片上,以松柴烈火烧枯,研为细末过筛备用。用时按瘘管口径大小,用纸捻粘赤链蛇粉末插入;瘘管大时用纸捻或纱条粘药少许送入;对溃疡面可将赤链蛇末薄薄撒布于上,纱布包扎。每间隔2日换药1次(亦可酌情增减次数)。治疗80余例,皆治愈,但有2例复发。治疗期间未发现不良反应。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赤链蛇

药材名称赤链蛇

拼音Chì Liàn Shé

英文名Erythema Snake

别名赤链、赤连、赤楝、赤楝蛇、火赤炼、火练蛇、红斑蛇

出处出自《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赤楝,红黑节节相间,俨如赤楝、桑根之状,不甚毒。

来源药材基源:为游蛇科动物赤链蛇的全体。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Dinodon rufozonatum (Cantor)

采收和储藏:夏至秋季捕捉,捕得后杀死,烘干,烧布性,研末备用。或捕后放入瓮中,加盖饿2对,使其排除粪便,然后取出海净,放入高梁酒或白酒内浸2-4个星期,或洗净后直接烘干,研末。

原形态赤链蛇,全长1-1.5m。头较宽扁,头部黑色,枕部具红色“∧”形斑,体背黑褐色,具多数(60以上)红色窄横斑,腹面灰黄色,腹鳞两侧杂以黑褐色点斑。眼较小,瞳孔直立,椭圆形。颊鳞1,常入眶;眶前鳞1(2),眶后鳞2;颞鳞2+3,上唇鳞2-3-3或3-2-3(2-2-3)式。背鳞19(21)-17(19)-15(17)行,中段平滑夫棱;腹鳞184-225;肛鳞完整,尾下鳞45-95对。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活于海拔1900m以下的丘陵、平原,常见于田野、竹林及水域附近。以鼠、蛙、蛇等为食。

资源分布:分布于东北及河背、山西、陕西、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性状性状鉴别,呈圆盘状,盘径大小不一。头部及躯体黑褐色,背脊稍高而不呈恬脊状,体背部有数条红色窄横纹,体侧有红黑相间的断经志斑点状纹,腹部外侧有黑褐色斑。颈部鳞片19行,中部17行,肛前15行,鳞片多平滑,边缘红色。剥去蛇皮处肉呈黄白色,尾部留皮处显棕红色斑点。

药理作用1.抗炎作用,赤链蛇水、醇提取液均有明显的抗炎作用。20g/kg、10g/kg醇、水提取物灌胃对蛋清及琼脂性大鼠足肿胀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与氢化可的松15mg/kg的疗效相近,同时不同剂量的水、醇提取物也能明显抑制二甲苯致小鼠耳炎性肿胀。

2.镇痛作用,热、电、化学(酒石酸锑钾)刺激均可证明赤链蛇水、醇提取液均有明显的镇痛作用,对化学刺激镇痛作用尤为显着,对热刺激作用最弱。

3.镇静、催眠作用,本品50%醇提取液灌胃对戊巴比妥钠阈下催眠剂量有较强的催眠作用,并有抑制小鼠自发活动的作用,还能延长小鼠戊巴比妥钠睡眠时间;100%醇提取液对小鼠有明显的直接催眠作用,强度与35mg/kg戊巴比妥钠相当,水提取液作用不明显。

4.抗惊劂作用,赤链蛇醇提液对回苏灵、士的宁、电体克年至厥均有对抗和保护作用,以100%醇提取液20g/kg作用尤为明显。强度与25mg/kg苯巴比妥钠相当,水提取液无作用。

炮制捕得后,打死,烧存性,研末用。

性味味甘;性温

归经心;脾经

功能主治祛风湿;止痛;解毒敛疮。主风湿性关节炎;全身疼痛;淋巴结结核;慢性瘘管;溃疡;疥癣

用法用量内服:浸酒,20-40ml。外用:适量,研末撒;或以药线粘粉插入管内。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冰片

    《中国药典》:冰片药材名称冰片拼音Bīnɡ Piàn英文名BORNEOLUM SYNTHETICUM别名合成龙脑、梅片、艾粉、结片来源分机制冰片与艾片两类。机制冰片以松节油、樟脑等为原料经化

  • 红薯细辛

    药材名称红薯细辛拼音Hónɡ Shǔ Xì Xīn英文名mairei porana别名小萼飞蛾藤出处始载于《中国植物志》。来源药材基源:为双子叶植物药旋花科植物红薯细辛的根。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or

  • 水鳖

    药材名称水鳖拼音Shuǐ Biē别名水白、水苏、芣菜、马尿花、水旋覆、油灼灼、白苹出处水鳖之名始载于《庚辛五册》(据《纲目》)。1.《野菜赞》云:“油灼灼,苹类,圆大一缺,背点如水泡,一名芣菜,沸汤过

  • 牡丹藤

    药材名称牡丹藤拼音Mǔ Dān Ténɡ别名木通花、大叶铁线莲(《经济植物手册》),草本女萎、草牡丹(《浙江天目山药植志》)。出处《浙江天目山药植志》来源为毛茛科植物大叶铁线莲的根或茎。原形

  • 线叶蓟

    《中药大辞典》:线叶蓟药材名称线叶蓟拼音Xiàn Yè Jì别名野红花、山红花(《浙江民间常用草药》)。出处《浙江民间常用草药》来源为菊科植物线叶蓟的根或花。秋季采根,鲜

  • 鸭涎

    《中药大辞典》:鸭涎药材名称鸭涎拼音Yā Xián出处《纲目》来源为鸭科动物家鸭的唾涎。以生姜少许,塞鸭口中,将鸭倒悬,其涎即下。原形态动物形态详"白鸭肉"条。功能主治①

  • 小朴松实

    药材名称小朴松实拼音Xiǎo Pǔ Sōnɡ Shí来源药材基源:为松科植物大白红杉的球果。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Larix chinensis Beissn.采收和储藏:夏、秋季球果刚成熟时采摘,晒干

  • 青蒿露

    药材名称青蒿露拼音Qīnɡ Hāo Lù出处《中国医学大辞典》来源为菊科植物青蒿的茎、叶,经蒸馏而得的液体。性味苦,寒,无毒。功能主治明日,退热,清暑,辟秽。治劳瘦骨蒸,虚热,虚烦、盗汗,久

  • 小团叶根

    药材名称小团叶根拼音Xiǎo Tuán Yè Gēn别名猴子烟袋花、小团叶、羊角藤来源药材基源:为旋花科植物大叶银背藤的根。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rgyreia wallichii Choisy [C

  • 大麻漆

    药材名称大麻漆拼音Dà Má Qī英文名Henry Pentapanax别名马肠子树(云南)。出处始载于《新华本草纲要》。来源药材基源:为五加科植物犭毛五叶参的根皮。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anax 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