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中医中药>中药材>裂蹄

裂蹄

药材名称裂蹄

拼音Liè Tí

来源药材基源:为多孔菌科真菌裂褐层孔菌的子实体。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Fructificatio Pyropolypori Rimosi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收,收后晒干。

原形态子实体多年生。木质,侧生,无柄,半球形至蹄形,3-20cm×6-30cm,厚2-10cm。盖面初期为灰褐色,渐变为暗褐色至黑褐色,幼时有绒毛,渐脱落至光滑,有较宽的同心环棱和环沟,老时龟裂,粗糙;盖缘钝,深褐色,有细小的龟裂,下侧无子实层,淡土黄色。管口面暗黄色;管口圆形,小,每1mm间5-6个;菌管多层,层次不明显,长每层2-5mm,黄褐至红褐色,老的菌管中有白色菌丝充塞。菌肉与菌管同色,有丝状光泽,有同心环纹,分层,厚0.5-3cm。孢子近球形,黄褐色,平滑,常含一油滴,(5-6)μm×(4-5)μm。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白桦等阔叶树树干上。

资源分布:分布于西南及吉林、山西、江西、福建、湖南、广东、海南、广西等地。

性状性状鉴别 子实体无柄。菌盖马蹄形或扁半球形,长径6-25cm,短径3-13cm,厚2-10cm。表面灰色、深褐色或黑色,有同心环棱纹,粗糙,龟裂,边缘厚。管口面暗黄色,管口圆形,每lmm间4-6个,有的菌管中充塞有白色菌丝。木质。气微,味淡。

性味微苦;性平

功能主治化症散结;止血止带;健脾止泻。主症瘕积聚;崩漏;带下;脾虚泄泻。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15g;研末,每次3g,每日2-3次。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甘菊花露

    药材名称甘菊花露拼音Gān Jú Huā Lù出处《纲目拾遗》来源为菊花的蒸馏液。原形态形态详"菊花"条。性味《中国医学大辞典》:"甘苦:微寒,无毒。

  • 华南舌蕨

    药材名称华南舌蕨拼音Huá Nán Shé Jué英文名South China Elaphoglossum别名小儿群出处始载于《中国高等植物图鉴》。来源药材基源:为舌蕨科植物华南舌蕨的根。拉丁植物动物

  • 大鱼鳅串

    《全国中草药汇编》:大鱼鳅串药材名称大鱼鳅串拼音Dà Yú Qiū Chuàn别名白鱼鳅串、调羹草来源为菊科秋分草属植物秋分草Rhynchospermun; verticillatum Reinw.,

  • 龙血树

    药材名称龙血树别名竹木参、山竹蔗来源龙舌兰科龙血树Pleomele angustifolia (Roxb.) N. E. Brown,以块根入药。生境分部广西。性味甘,凉。功能主治润肝止咳,清热凉血。

  • 野甘草

    《中药大辞典》:野甘草药材名称野甘草拼音Yě Gān Cǎo别名香仪、珠子草(《福建民间草药》),假甘草、土甘草、假枸杞(《广西中药志》),四时茶(《闽南民间草药》),冰糖草(《广东中药》Ⅱ),通花草

  • 麦芽

    《中国药典》:麦芽药材名称麦芽拼音Mài Yá英文名FRUCTUS HORDEI GERMINATUS别名大麦芽来源本品为禾本科植物大麦Hordeum vulgare L. 的成熟

  • 打米花

    《中药大辞典》:打米花药材名称打米花拼音Dǎ Mǐ Huā别名马郎花、白花藤(《贵州民间药物》),小元宝(《广西药植名录》)。出处《贵州民间药物》来源为旋花科植物翼萼藤的根或全草。秋季采收。原形态多年

  • 酸叶胶藤

    药材名称酸叶胶藤拼音Suān Yè Jiāo Ténɡ别名石酸藤、细叶榕藤、红背酸藤、黑风藤、斑鸪藤、十八症、风藤来源夹竹桃科酸叶胶藤Ecdysanthera rosea Hook

  • 红黑二丸

    药材名称红黑二丸拼音Hónɡ Hēi èr Wán别名一点血、岩丸子、鸳鸯七、红白二丸(《神衣架中草药》)。出处《神农架中草药》来源为秋海棠科植物中华秋海棠的根茎。夏季开

  • 板蓝根

    《中国药典》:板蓝根药材名称板蓝根拼音Bǎn Lán Gēn英文名RADIX ISATIDIS别名大蓝根、大青根来源本品为十字花科植物菘蓝Isatis indigotica Fort. 的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