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广西中药志》。为三十六荡之别名,详该条。
病证名。素体阳虚或病后体弱,脾胃虚寒,中阳不振,寒湿停滞,气机不畅而致腹痛。症见腹部隐隐作痛,绵绵不止,喜按喜热,得食则舒缓,面色白,形寒肢冷,纳呆便溏。治宜温养脾胃,甘缓止痛。用小建中汤加黄芪。
病名。出《素问·气厥论》:“胆热移于脑,则辛頞鼻渊。鼻渊者,浊涕不止也。”又名脑漏、脑崩。因涕下不止如淌水,故名。多由外感风寒,寒邪化热所致。《外科正宗》卷四:“脑漏者,又名鼻渊。总由风寒凝入脑户与太
少火,指正常的阳气;气,指气机,即各种机能。少火有生发气机、维持生命活动的作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医学正传》卷一:“少火生气
【介绍】:明代医生。字瑞章。江苏武进人。曾跟随名医周慎斋学习,订正《慎柔五书》等医籍。主张治病应当先培固病人的元气,然后攻伐疾病之根,不可以只顾快求功利。
病名。六经病之一。由邪热在半表半里所致。本病特征是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嘿嘿不欲饮食,脉弦等。《伤寒论·辨少阳病脉证并治》:“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又“本太阳病不
《医宗金鉴·幼科心法要诀》卷五十二方。白术(土炒)、陈皮、厚朴(姜炒)、赤茯苓、黄连、炒神曲、炒麦芽、使君子、甘草、泽泻。加灯心,水煎服。治小儿疳久泄泻。
经漏证型之一。由于先天不足,早婚,房室不节,分娩过多等原因,耗伤精血,以致肝肾阴虚,阴虚生热,热伤冲任,迫血妄行。症见阴道出血时多时少,淋沥不断,血色鲜红,头晕耳鸣,腰膝痠软,两颧发红,手足心热,甚或
见《症因脉治》卷二。即家秘天地煎第二方,见家秘天地煎条。
六腑聚症之总称。《中藏经·积聚癥瘕杂虫论》:“聚有大肠、小肠、胆、胃、膀胱、三焦之六名也。”故后世有将聚总称为六聚者(如《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八)。详见聚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