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名。指阴寒内盛,格拒阳气于外,而致自汗之证。《张氏医通·杂门》:“身冷自汗,阴躁,欲坐泥水中,脉浮而数,按之如无,……此阴盛格阳,真武汤冷服。”参见绝汗条。
病证名,指小儿夏令发热,软弱而发黄的证候。《卫生宝鉴》:“小儿身体蒸热,胸膈烦满,皮肤如溃橘之黄,眼中白睛亦黄,筋骨痿弱不能行立。此由夏季之热加以湿令而蒸搏于经络,入于骨髓,使脏气不平,故脾逆乘心,湿
见《中药大辞典》。为茵芋之别名,详该条。
①泛指肝脏的各种热证。如肝火、肝阳上亢、肝气热、肝实热等。详各条。②专指肝胆湿热化火。《素问·刺热论》:“肝热病者,小便先黄,腹痛多卧,身热,热争则狂言及惊,胁满痛,手足躁,不得安卧。”治宜清利肝胆、
骨折固定方法之一。见《疡医准绳》卷六。适用于四肢肌肉丰满处骨折复位后的外固定。正夹一般用杉树皮制成;副夹用竹片制成,均宽约二公分,厚0.2公分,长度视伤处而定。先将正夹疏排患处皮肤上,敷接骨药一层,用
【介绍】:见顾氏医镜条。
七方之一。以两方或数方结合使用的方剂。此外,本方之外另加其它药味,或方中各药用量相等的亦称复方。
综合性医书。明·叶文龄撰。刊于1534年。卷1论脉;卷2~4分述以内科杂病为主的多种病证的证治,兼述妇人、小儿、疮疡、耳、鼻、喉、口齿病证等;卷5~7为治疗方剂;卷8介绍用药、药性及常用中药。据作者自
病名。《咽喉脉证通论》:“风热积于胸膈或酒色郁怒所致。其状喉上下左右红紫肿痛,或帝丁焦黑腐烂,颈项浮肿,痰涎壅塞,声响如潮,气急发喘,眼目直视,额上有汗如珠,身汗如雨,或泄泻清水,四肢厥冷,或腰胁疼痛
出《本草图经》。为龙葵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