膏滋
即内服的膏剂。详膏剂条。
即内服的膏剂。详膏剂条。
见《审视瑶函》卷五。即复明散第一方作汤剂。治视物异色。见复明散条。
病证名。出《小儿药证直诀》。指小儿由于先天禀赋不足,或病后真元亏损,肾脏怯弱而声音低微瘖痖。此外尚可见囟开不合,神不足,目中白睛多,面色白等症,治宜益精补肾,用地黄丸或补肾地黄丸。
病证名。见《竹林女科证治》。多因情志失调,肝郁化火,郁火伤气,气热灼血,以致月经色紫,稠粘,症属实热。治宜清热调经。方用四物连附汤(四物汤加黄连、香附)。
①见《天宝本草》。为青酒缸之别名。②见《贵州民间药物》。为球兰之别名。各详该条。
我国古代医学分科的一种,专门治疗成年人疾病。大体相当于现在的内科。宋代太医局,元、明、清太医院均设有此科。参见九科条、十三科条等。
即瘛疭。见《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详瘛疭条。
见《生草药性备要》。为朱砂根之别名,详该条。
【介绍】:明代医家。字仲衡,江西人。学儒,兼通医。曾在灵寿、霍山等地做官,为人治病,不计报酬。著有《石亭医案》、《岐黄奥旨》、《太素脉诀》等书,皆佚。
见尚论篇条。
见《妇人良方大全》卷十七。即胞衣。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