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中医中药>中医百科>脾约

脾约

病名。便秘的一种。出《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约,约束之意。这里指脾虚津少,肠液枯燥以致大便艰涩难出的病证。《注解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第八》:“胃强脾弱,约束津液,不得四布,但输膀胱,致小便数大便难,与脾约丸。”《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秘结证治》:“或饮食燥热而成热中胃气强涩,大便坚秘,小便频数,谓之脾约。”《杂病源流犀烛·大便秘结源流》:“脾约,液枯证也。仲景论阳明伤寒自汗出,小便数,则津液内竭,大便必难,其脾为约,脾约丸主之。盖液者,肺金所布,肺受火烁,则津液自竭,而不能行清化之令,以输于脾,是肺先失传送之职,脾亦因爽转输之权,而大便有不燥结者乎,但仲景以脾约丸主之。……当大病后或东南人虚羸,恐虽热甚,而偶误服此,必脾愈弱而肠愈燥也。故本病只宜以滋养阴血,使阳火不炽为上。宜当归润燥汤、苁沉丸、润肠丸。”参见大便秘结条。

猜你喜欢

  • 脾阳虚

    又称脾胃虚寒。因饮食失常、劳倦过度、久病或忧思伤脾等所致。脾气既虚,又兼内寒,故除脾虚见证外,尚可见腹中冷痛,得温痛减,口泛清水,四肢欠温,畏寒喜暖,小便清长,舌淡胖嫩,舌苔白润,脉沉迟等。治宜健脾温

  • 金津

    经外奇穴名。见金津玉液条。

  • 增损五积丸

    《医学入门》卷七方。黄连(肝积五钱,脾积七钱,心、肺一两半),厚朴(肝、心、肺五钱,脾、肾八钱),川乌(肝、肺一钱,心、肾、脾五分),干姜(肝、心五分,肺、肾一钱半),人参(肝、脾、肺二钱,心五分),

  • 医学辑要

    书名。4卷。清·吴编。本书采集并融会张石顽、沈云将、程国彭等诸家学说编成。卷1介绍形质、神色、声气、看证诀等;卷2列述诊脉诀、死脉、妇人及幼孩脉法、诸病宜忌脉;卷3经脉心传、奇经八脉、趺阳少阴脉说;卷

  • 肝胃不和

    亦称肝气犯胃。肝气郁结,疏泄失常,导致胃失和降。证见胸胁胀满,善太息,胃脘胀满作痛,嗳气吞酸,嘈杂或呕恶,苔薄黄,脉弦等。治宜调和肝胃法。

  • 产后编

    参见女科、产后编条。

  • 益母

    出《神农本草经》。即益母草,详该条。

  • 热渴

    病证名。因实热而口渴。《诸病源候论》卷四十六:“小儿气血盛者,则脏腑生热,热则脏燥,故令渴。”治宜清热保津。用白虎汤。

  • 桑柴火烘法

    外科外治法之一,灸法的一种。见《外科大成》卷一。又名桑枝灸法。适用于痈疽初起肿痛,坚而不溃或溃而不腐,新肉不生,疼痛不止者。有解毒止痛,消肿散瘀,助阳生肌之效。其法:用新桑枝或桑木枝,劈如指粗,约九寸

  • 水底捞明月

    小儿推拿方法。出《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详水底捞月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