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清·刘士季《草木便方》。为地笋之别名,详该条。
经穴别名。出《针灸甲乙经》。即腰俞,见该条。
病证名,见清·文叔来《慈幼便览》。多由脾虚不振,运化失常,水湿不化,聚而生痰,痰湿下注,并走肠间而成。证见泻无定时,质稠而粘,并有神疲乏力等。治宜健脾化痰,用神术散加茯苓、半夏。
出《崔氏纂要方》。为槲皮之别名,详该条。
指阴寒偏盛。阴盛则阳衰,往往出现厥逆、痰饮、水气等内寒证。《素问·调经论》:“阴盛则内寒。”
病证名。为腰部急性筋肉扭、挫伤,包括腰椎间盘突出症。多因跌闪、扭挫或搬重物用力不当,伤及腰部及胸椎下段,使经络气血郁闭所致。症见腰部疼痛难忍,不能俯仰、转侧,局部无红肿,但有窜痛感。治宜行气通络。内服
经穴别名。出《针灸甲乙经》。即天枢。见该条。
见顾氏医镜条。
见《药品化义》。为威灵仙之简称,详该条。
见《浙江天目山药用植物志》。为婆婆指甲菜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