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中医中药>中医百科>胎萎不长

胎萎不长

病名。亦称胎不长胎不长养荫胎卧胎妊娠胎萎燥胎弱症。指妊娠至5~6个月时,其腹形明显小于正常妊娠月份,胎儿存活而生长迟缓者。多因血寒、气血虚弱,血热所致。若素体阳虚或孕后过食寒凉之品,戕伐阳气,致血寒宫冷、阴盛阳衰、胎失温养。症见形寒怕冷,喜温畏凉,腰腹冷痛四肢不温,呕吐清涎。治宜养血温胞。方用长胎白术丸(《叶氏女科证治》炙白术川芎川椒干地黄阿胶牡蛎茯苓)。若素有宿疾,气血暗耗,或胎漏下血日久,血不养胎,或脾胃虚弱化源不足,胎失所养。症见身体羸瘦,面色萎黄或白,头晕短气,疲倦懒言。治宜益气补血养胎。方用八珍汤。若平素肝气较盛,忧郁易怒,肝郁化火,则血内蕴热而真阴耗损,致胎不长养。症见烦躁不安,潮热盗汗,夜寐梦多,口干或渴,五心烦热小便频数而赤,大便干结。治宜清热凉血安胎。方用固胎煎(《景岳全书黄芩、白术、芍药、阿胶、当归陈皮砂仁)或凉胎饮(《景岳全书》生地、黄芩、芍药、甘草、茯苓、当归、枳壳)。本病应与胎死不下鉴别。

猜你喜欢

  • 肾脏中风

    古病名。亦称肾中风。泛指风邪入中于肾发生的症候。《太平圣惠方·治肾脏中风诸方》:“夫肾气虚弱,风邪所侵,则踞而腰疼,不得俯仰,或则冷痹,或则偏枯,两耳虚鸣,语声浑浊,面多浮肿,骨节痠疼,志意沉昏,喜恐

  • 辨证要略

    见南病别鉴条。

  • 熛浆疮

    出《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即熛疮。见该条。

  • 腹满

    证名。俗称肚胀。指腹部胀满的感觉。《素问·藏气法时论》:“脾病者,……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伤寒明理论》卷一:“腹满者,俗谓之肚胀是也。”有虚实寒热之分。《本经疏要》卷三:“胀满而按之痛者为实

  • 消斑青黛饮

    《伤寒六书·杀车槌法》方。青黛、黄连、犀角、石膏、知母、玄参、栀子、生地黄、柴胡、人参、甘草。加生姜一片、大枣二枚,水煎,入醋一匙调服。功能泻火解毒,凉血化斑。治温病或伤寒化热,邪入营分,身热不退,皮

  • 髓中

    经穴别名。出《针灸聚英》。即四满。见该条。

  • 十八号责象方

    见《杂病源流犀烛·内伤外感门》卷二十一。即三香散,见该条。

  • 肾阴

    又称元阴、真阴、肾水、真水。与肾阳相对而言。指本脏的阴液(包括肾脏所藏之精),与肾阳依附为用,是肾阳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肾阴不足,肾阳就会亢奋,甚则相火妄动;相火妄动反过来也灼耗肾阴。

  • 张君宜

    【介绍】:宋代医家。精通医术,善治疮痈等外科病。常热心为人治病,不计报酬。

  • 丁子蓼

    见《中国药用植物志》。为丁香蓼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