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广西中兽医药用植物》。为刺三加之别名,详该条。
①危重证候之一。《中藏经·虚劳死证》:“肾绝大便赤涩,下血,耳干,脚浮舌肿者,六日死。”《脉经·诊五脏六腑气绝证候》:“病人肾绝,四日死,……齿为暴枯,面为正黑,目中黄色,腰中欲折,白汗出如流水。”《
古刺法名。①指针刺浅深不同的三种刺法。即先刺至浅层,再较深的刺入,最后刺入更深的部位,以产生针刺感应,达到补虚泻实的目的。《灵枢·官针》:“所谓三刺则谷气出者……始浅刺之,以逐邪气而来血气;后深刺之,
出《尔雅》。为夹蛇龟之别名,详该条。
即经水断绝。详该条。
病证名。出《诸病源候论》卷五十。小儿肌肤柔脆,抵抗力弱,冬月寒气侵袭,易致局部皮肤皲裂,久而生疮,或痒或痛,焮赤红肿,破出脓汁。多见于两耳或手足间。以外治为主,可用蜀椒和盐入酒煎之,乘热蘸涂患处;或用
【生卒】:十世纪【介绍】:五代医家。继唐·刘禹锡撰《传信方》之后,撰有《续传信方》十卷,佚。又撰有《婴孩方》10卷(见《宋史·艺文志》)。
见《本草纲目拾遗》。为闹羊花之别名,详该条。
针刺手法。《金针赋》:“进气之诀,腰背肘膝痛,浑身走注疼,刺九分,行九补,卧针五七吸,待气上下。”意指针刺得气以后,行九六补泻法中的补法,术毕,留针5~7次呼吸,待气至病所。
见《广东中药》。为土荆芥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