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中医中药>中医百科>耳聋

耳聋

病证名。出《五十二病方·阴阳十一脉灸经》。系指主观感觉或客观检查均示听力有不同程度障碍者。先天、后天、外感内伤及老年等皆可致耳聋。卒然而聋者,谓之暴聋,其症多属实症;听力逐渐减退者,谓之久聋,其症多属虚症。实症多由风热风寒肝火湿温等所致。症见头痛鼻塞口苦耳窍闭塞,如棉塞耳,听力下降,耳鸣耳聋等。治法:常用疏风清热、辛温散寒、清肝泻火,或芳香化湿等。可选用银翘散九味羌活汤龙胆泻肝汤黄连温胆汤三仁汤等加减。虚症多由气虚血虚肝肾阴虚等所致。《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九:“肾为足少阴之经,而藏精气,通于耳,耳宗脉之所聚也。若精气调合,则肾藏强盛,耳闻五音;若劳伤血气,兼受风邪,损于肾藏而精脱,精脱者,则耳聋。”症见耳鸣耳聋,或兼见头晕目眩、腰膝痠软、乏力等。治法:常用补中益气滋阴养血滋补肝肾等。可选用补中益气汤归脾汤杞菊地黄丸等加减。或可辅以针刺及新医疗法。此外《景岳全书》二十七卷:“耳聋证……其证有五,曰火闭、曰气闭、曰邪闭、曰窍闭、曰虚闭。”又年高耳聋者示肾气虚弱。“今老人之耳,多见聪不内居,而声闻于外,此正肾元不固,阳气渐涣之征耳。”(《景岳全书》卷二十七)。外伤亦可致聋。此外古代有耳聋之发于左与发于右之异也。《古今医鉴》卷九:“夫左耳聋者,因有所忿怒过度,则动少阳胆火,故从左起,以龙荟丸主之。右耳聋者,因有所色欲过度,则动太阳膀胱相火,故从右起,以六味地黄丸主之。左右俱聋者,因有所醇酒厚味过度,则动足阳明胃火,故从中起,以通圣散、滚痰丸主之。盖左耳聋者,妇人多有之,以其多忿怒故也。右耳聋者,男子多有之,以其多色欲故也。左右俱聋者,膏梁之家多有之,以其多肥甘故也。”参见有关各条。

猜你喜欢

  • 乳香寻痛丸

    《奇效良方》卷二方。乳香、川乌、没药、五灵脂、白胶香、地龙、干姜、半夏、五加皮、赤小豆各等分。为细末,面糊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腹黑豆淋酒送下。治中风瘫痪不遂,手足亸曳,口眼斜,或旋运僵仆,

  • 体臭

    病名。即体气。详该条。

  • 石疽

    ①病名。见《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三。生于颈项、腰胯、腿股间或全身其他部位的核块。因质坚如石,故名。多因寒凝气滞所致。分上、中、下石疽。状如桃李,皮色不变,坚硬如石,渐渐增大,难消难溃,既溃难敛。类似肿瘤

  • 声喝

    病证名。出《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篇》。由狐惑病咽喉腐蚀所致之声音嘶哑。方可选用甘草泻心汤,或外吹冰硼散。参见音嘶、狐惑等条。

  • 泣涕

    指涕、泪俱出。《灵枢·口问》:“故悲哀愁忧则心动……液道开,故泣涕出焉。”

  • 舌鉴总论

    舌诊著作。原题清·徐大椿撰。作者简述白、黄、黑、灰、红、霉酱、紫、蓝等舌的病理及治法,并附妊娠伤寒舌,是一篇专谈舌诊的论文。有的刊本附有舌鉴图。现有《徐灵胎医学全书》等刊本。

  • 外感不得卧

    病证名。指感受外邪之不寐症。《症因脉治》卷三:“不得卧之症,诸经皆有,主热者多。”在外感门,有表热、里热、半表半里热,有气分热、血分热,有余热未尽,汗下太过等多种。详见表热不得卧、里热不得卧、半表半里

  • 三春柳

    出《开宝重定本草》。为柽柳之别名,详该条。

  • 太阳为开

    经脉生理特点。出《灵枢·根结》。太阳主三阳之表,处于最外围,故为开。

  • 天隐子

    养生书。即天隐子养生书。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