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中医中药>中医百科>经行风疹块

经行风疹块

病证名。亦名经行隐疹,经行癗。经前荨麻疹。指每值临经或行经期间,周身皮肤突起红疹,块形大小不一,或起风团,融合成片,瘙痒异常,经净渐退的病症。多因血虚风热血瘀所致。若因素体血虚,或久病失养,营阴暗耗,经行阴血益虚,血虚化燥生风,风盛则痒,症见经行风疹频发,瘙痒难忍,入夜尤甚,面色不华,治宜养血疏风,方用当归饮子(《外科正宗》)去川芎、加旱莲草,生地;若素体阳盛或过嗜辛辣,血分蕴热,经行时气血俱盛,风邪乘虚而入,与热相搏,遂发风疹,症见身发红色疹块,堆累成片,瘙痒难忍,遇风遇热加重,经量多,色鲜红,治以清热散风,方用秦艽牛蒡汤(《医宗金鉴》:秦艽牛蒡子枳壳麻黄犀角黄芩防风甘草升麻玄参)加生地、丹皮;若气机不畅,瘀血内阻,经行冲任失畅,经血渗溢肌肤,遇风则鼓之外出而发风疹,疹色呈瘀斑状,月经量少,有血块,子腹刺痛。治宜活血祛风,方用桃红四物汤(《医宗金鉴》)加稀签草、紫草根、荆芥牛膝

猜你喜欢

  • 小香返生丹

    即十香返魂丹,见该条。

  • 寒热错杂

    寒证与热证交错在一起同时出现。如上热下寒、上寒下热、表热里寒、表寒里热等证。参见各条。

  • 络刺

    古刺法名。九刺之一。《灵枢·官针》:“络刺者,刺小络之血脉也。”是指浅刺皮下血络的针刺方法,三棱针及皮肤针的刺法均属此。以其刺及络脉,故名络刺。

  • 头角

    人体部位名。亦称额角。指前发际在左、右两端弯曲下垂所呈之角。《灵枢·经脉》:“胆足少阳之脉……上抵头角。”

  • 阴之绝阴

    绝,同极。一谓厥阴位于最里,厥阴经脉之行,其根起于足大趾端之大敦穴,由于两阴相合而无阳,故名。《素问·阴阳离合论》:“少阴之前,名曰厥阴,厥阴根起于大敦,阴之绝阳,名曰阴之绝阴。”二谓厥阴为三阴之尽。

  • 张会卿

    【介绍】:见张介宾条。

  • 三消

    病名。①内科消渴病的上消、中消、下消的合称。亦称三痛。《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三:“夫三痟者,一名痛渴,二名痛中,三名痛肾。……一则饮水多而小便少者,痟渴也。二则吃食多而饮水少,小便少而黄赤者,痛中也。三

  • 通幽化浊汤

    《医醇賸义》卷四方。枳壳、青皮、木通(酒炒)各一钱五分,车前子、赤茯苓各二钱,栝蒌仁、炒谷芽各三钱,厚朴、乌药各一钱,木香五分,生姜三片。水煎服。治小腹膜胀,引腰而痛。

  • 何澹庵医案

    医案著作。清·何游撰。以内科杂病为主。何氏诊病善于辨证溯因,治法推崇叶天士,处方能随症化裁不泥于古,但记叙较为简略。后收入《中国医学大成》中。

  • 冒心

    证名。以手按心下之意。由于胸阳不足,病人自觉心下空虚而悸动不宁,故喜以手按心下。《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成无己注:“发汗过多亡阳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