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中医中药>中药材>红大戟

红大戟

《中国药典》:红大戟

药材名称红大戟

拼音Hónɡ Dà Jǐ

英文名RADIX KNOXIAE

别名红牙大戟、红牙戟、紫大戟、广大戟、南大戟、将军草、野黄萝卜

来源本品为茜草科植物红大戟Knoxia valerianoides Thorel et Pitard 的干燥块茎。秋、冬二季采挖,除去须根,洗净,置沸水中略烫,干燥。

性状本品略呈纺锤形,偶有分枝,稍弯曲,长3~10cm,直径0.6~1.2cm。表面红褐色或红棕色,粗糙,有扭曲的纵皱纹。上端常有细小的茎痕。质坚实,断面皮部红褐色,木部棕黄色。无臭,味甘、微辛。

鉴别(1) 本品横切面:木栓细胞数列。韧皮部宽广。形成层成环。木质部导管束断续径向排列,近形成层处者由数列导管组成,渐向内呈单列或单个散在。射线较宽。薄壁组织中散存含草酸钙针晶束的黏液细胞及含红棕色物的分泌细胞。

(2) 取本品粉末1g,置试管中,加水10ml,煮沸10分钟,滤过,滤液加氢氧化钠试液 1滴,显樱红色,再滴加盐酸酸化后,变为橙黄色。

(3) 取本品粉末3g,加甲醇30ml,浸渍1小时,滤过,滤液蒸干,加水10ml使溶解,再加盐酸1ml,加热回流30分钟,立即冷却,用氯仿振摇提取2次,每次20ml,合并氯仿液,蒸干,残渣加无水乙醇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红大戟对照药材3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5μl,分别点于同一以羧甲基纤维素钠为黏合剂的硅胶G薄层板上,以石油醚(30~60℃)-甲酸乙酯-甲酸(15:5:1)的上层溶液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氨蒸气中熏后,日光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主斑点。

炮制大戟:将原药材拣净,加醋浸拌,放锅内煮至醋被吸尽,取出切段,晒干即可(每100斤药材用醋30~50斤)。

性味苦,寒;有小毒。

归经归肺、脾、肾经。

功能主治泻水逐饮,功毒消肿散结。用于胸腹积水,二便不利,痈肿疮毒,瘰疬痰核。

用法用量1.5~3g。

贮藏置阴凉干燥处。

摘录《中国药典》

《中华本草》:红大戟

药材名称红大戟

拼音Hónɡ Dà Jǐ

别名红芽大戟、紫大戟、广大戟、云南大戟、南大戟、红其根、红牙戟、野黄萝卜、红萝卜、走沙黄、红心薯、土人参、红牙大戟

出处红大戟药用始载于近代药学着作《药物出产辨》,名红芽大戟。据考,红芽大戟之"芽"应为"牙",为误用大戟科京大戟的别称,因而两者常有混用。现已明确,古代本草记载和方书应用的大戟均为大戟科京大戟,两者功效有所不同,宜予区别。参见"大戟"条。

来源药材基源:为茜草科植物红大戟的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Knoxia valerianoides Thorel ex Pitard [K.corymbosa auct.sin.non willd.]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挖根,除去茎及须根,洗净,晒干,或用开水烫过后晒干。

原形态红大戟,多年生草本,高30-100cm。块根通常2-3个,纺锤形,红褐色或棕褐色。茎直立或上部稍呈蔓状,稍具棱。叶对生,无柄;叶片长椭圆形至条状披针形,长2-10cm,宽0.5-3cm,先端窄或短渐尖,基部楔形,全缘,上面被白色柔毛,下面沿脉及叶脉被毛;托叶2-4裂,裂片钻形。聚伞花序,花多数,密集成球形,直径1-1.5cm,花小,淡紫红色;花萼浅4裂,3片小,1片大;花冠管状漏斗形,先端4裂,裂片舌状,喉部密被长毛;雄蕊4,着生在花冠管中部;子房下位,2室,花柱细长,柱头2裂。果实很小,卵形或椭圆形。花期9月,果期10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山坡草丛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福建、台湾、广东、广西、贵州、云南及西藏等地。

性状性状鉴别:块根长圆锥形或长纺锤形,稍弯曲,长3-12cm,直径0.6-1.2cm。表面棕红色或灰棕色,有扭曲的纵皱纹;顶端可见茎痕。质坚实,易折断,断面皮部红褐色,木部棕黄色。气微,味微辛。 以个大、质坚实、色红褐者为佳。

显微鉴别:块根横切面:木栓层为4-8列木栓细胞。韧皮部宽广。形成层成环。木质部导管断续径向排列,近形成层处的导管束由数列导管组成,向内渐呈单列或单个存在,中心可见初生木质部;射线宽。本品薄壁组织中有粘液细胞,含草酸钙针晶束;另有分泌细胞,含棕色树脂状物。

化学成分根含游离蒽醌0.12%及结合蒽醌0.1%,游离蒽醌有虎刺醛(damnacanthal),甲基异茜草素(rubiadin),3-羟基檄树素(3-hy-droxymorindone),红大戟素(knoxiadin)。还含丁香酸(sy-ringic acid)。

药理作用1.抑菌作用:红大戟50%乙醇提取物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及绿脓杆菌有抑制作用。

2.利尿作用:生红大戟水煎浓缩液小鼠灌胃80g/kg,2-3小时后,尿量明显增加。

毒性红大戟根50%乙醇浸剂小鼠腹腔注射半数致死量为40.6±1.8g/kg。如与甘草共浸则半数致死量明显降低,表明其毒性显着增加。

鉴别1.取本品粉末1g,加甲醇20m1,冷浸1小时,滤过。滤液置水浴上蒸干,加水10ml及盐酸2ml,置沸水浴上水解30分钟,冷却后加乙醚30ml振摇数分钟,取乙醚液10ml,加2mol/L氢氧化钠溶液5ml振摇。下层水溶液呈紫红色。(检查蒽醌)2.薄层色谱取上述乙醚提取浓缩液作供试液,另取α-羟基茜草素、茜草素为对照品,分别点样于硅胶G薄层板上,以石油醚-己烷-乙酸乙酯-甲酸(10:30:15:2)展开,晾干后氨蒸气显色。供试品色谱在与对照品色谱的相应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炮制1.红大戟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

2.醋红大戟取净红大戟置锅内,加入米醋和适量水,浸润约1-2小时,用文火加热,煮至醋液被吸尽,取出,晾至六七成干时,切厚片,干燥。或取净红大戟片,用米醋拌匀,闷润至透,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干,取出放凉。每红大戟100kg,用米醋20kg,醋制后能缓和峻泻作用。

3.饮片性状:红大戟为不规则长圆形或圆形厚片,表面红褐色或棕黄色,中心棕黄色,周边粗糙,红褐色或红棕色,质坚韧,气微,味甘、微辛。醋红大戟形如红大戟片,色泽加深,微有醋气。贮干燥容器内,醋红大戟密闭,置阴凉干燥处。

性味苦;寒;有毒

归经肺;脾;肾经

功能主治泻水逐饮;解毒散结。主水肿胀满;痰饮喘急;痈疮肿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g;研末,0.3-1g;或入丸、散;或泡酒。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汤洗。

注意体虚者及孕妇禁用。

1.《广西中药志》:"非气壮实者禁用。"2.《全国中草药汇编》"不宜与甘草同用。孕妇及体质虚寒者忌服。"

复方本品与京大戟功能有相似处,而干燥的药材弯曲如兽牙状,不但外表面有红棕色者,断面皮部亦为红褐色,故有红大戟、红芽大戟之名。红芽大戟者,“芽”应为牙,为误用京大戟的别称。广大戟、云南大戟、南大戟,均以产地及功能得名。红萝卜、红心薯,皆以药材鲜品象形而得名。

临床应用用于水肿胀满,痰饮喘急。红大戟苦寒泄降,能通利二便而泻水逐饮,为近代治水肿痰饮者所常用,证轻者单用,重者多入复方。治水肿,常与芫花甘遂大枣等配伍,有泻水护胃之效;治痰饮喘急,常与白芥子、甘遂等同用,以增强消痰逐饮之力。用于痈疮肿毒。红大戟解毒散结,治疮痈肿毒,内服或外用,单用或入复方,均可收效。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牛皮

    药材名称牛皮拼音Niú Pí英文名Buffalo hide出处出自《食医心镜》。来源药材基源:为牛科动物水牛或黄牛的皮。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Bos taurus domesticus Gmelin

  • 鸢油

    《中药大辞典》:鸢油药材名称鸢油拼音Yuān Yóu出处《四川中药志》来源为鹰科动物鸢的脂肪油。原形态动物形态详"鸢脚爪"条。功能主治鸢油和烟油,搽癞子。摘录《中药大辞典

  • 黑大艽

    药材名称黑大艽拼音Hēi Dà Jiāo英文名siberia Monkshood别名大艽、黑秦艽、马尾大艽出处始载于《中国植物志》。来源药材基源:为毛茛科植物草地乌头或西伯利亚乌头的根。拉丁植物动物矿

  • 甘青青兰

    《全国中草药汇编》:甘青青兰药材名称甘青青兰拼音Gān Qīnɡ Qīnɡ Lán别名在羊古、唐古特青兰来源唇形科青兰属植物甘青青兰Dracocephalum tanguticum Maxi

  • 五指茄

    《全国中草药汇编》:五指茄药材名称五指茄别名五指丁茄、五角茄来源茄科五指茄Solanum mammosum L.,以果实入药。生境分部广西。性味苦,涩,寒。有毒。功能主治散瘀消肿。主治淋巴结炎,疮疖肿

  • 团叶鳞始蕨

    药材名称团叶鳞始蕨拼音Tuán Yè Lín Shǐ Jué英文名Orbicular Lindsaea别名团叶陵齿蕨、鱼眼蕨、螺视蕨、七星剑、月影草、金钱草、田螺掩、高脚假铁线草出处始载于《蕨类名词及

  • 锈钉子

    《中药大辞典》:锈钉子药材名称锈钉子拼音Xiù Dīnɡ Zi别名山黄豆、大红袍、大和红(《昆明民间常用草药》),硬毛杭子梢、山皮条、地油根、白蓝地花(《云南中草药》)。出处《昆明民间常用草

  • 牛耳枫枝叶

    《中药大辞典》:牛耳枫枝叶药材名称牛耳枫枝叶拼音Niú ěr Fēnɡ Zhī Yè出处《陆川本草》来源交让木科植物牛耳枫的枝叶,秋后采。性味《陆川本草》:"甘,温,有微

  • 马宝

    《全国中草药汇编》:马宝药材名称马宝拼音Mǎ Bǎo别名马粪石来源马科动物马Equus caballus (L.)的胃肠中的结石。全年均可收集,将病马宰杀后摸其胃肠中有结石者,取出用清水洗净,晾干。性

  • 枸骨树皮

    《中药大辞典》:枸骨树皮药材名称枸骨树皮拼音Gǒu Gǔ Shù Pí出处《本草拾遗》来源为冬青科植物枸骨的树皮。原形态形态详"枸骨叶"条。化学成分含咖啡碱、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