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证名。见《古今医统》。多由肝肾两虚,精血亏耗所致。症见遇风则冷泪频流。治宜补益肝肾,可选用左归丸或菊睛丸酌加川芎、白芷、蕤仁、五味子等。
【介绍】:见高濂条。
见《东北常用中草药手册》。即赤瓟,详该条。
病证名。指尿色清而窍端时流糊状浊物者。见《景岳全书·淋浊》。《证治要诀·白浊》:“如白浊甚,下淀如泥,或稠粘如胶,频逆而涩痛异常,此非是热淋,此是精浊窒塞窍道而结。”多因酒色无度,败精瘀阻;或肾精亏损
病证名。急惊风类证之一。即小儿盘肠气痛,表现有干啼,额上汗出者。多因小儿肠胃脆弱,突为寒气所搏而成。治宜利气散寒。用金铃子散加减(《幼科发挥》)。
出清·刘士季《草木便方》。为笔筒草之别名,详该条。
书名。清·温载之撰于1886年。治案以病分类辑录。作者擅治温病,故此类验案尤多。治案辨证较细致,其中治气肿及疯狗咬伤方为其他医案著作所罕见。但也杂有一些不切实际的论述。
见《全国中草药汇编》。为九里香之别名,详该条。
病证名。见《素问病机宜保命集》。亦名漏胎、胞漏、漏胞、漱经、胎满。①《医学入门》:“不通而下血者为胎漏。”孕后因气血虚弱、肾虚、血热等致冲任不固,不能摄血养胎。症见阴道不时下血、量少或按月来血点滴,并
【介绍】:南宋医家。龙溪(今福建漳州)人。对伤寒学有一定研究,约1173年(乾道九年)撰《伤寒解惑论》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