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痧胀玉衡》卷下方。又名二十号损象方。炙没药、降香各三钱,细辛四钱,桃仁、延胡索、白蒺藜各一两。为末,每服一钱,紫荆皮煎汤送下。治痧症血郁不散。
见《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即胞宫。详该条。
【生卒】:十七世纪【介绍】:明代医家。字蘧庵。仁和(今浙江杭州)人。崇祯年间(1642年)举孝廉。平素注意医药,曾在海上卖药。当时值兵荒马乱,行医不计酬,救活很多。著有《医准》一书,佚。
即阴疮。详该条。
见《本草纲目拾遗》。为白接骨之别名,详该条。
【介绍】:宋代医家。天台(今浙江天台)人。撰《药书》10卷,已佚。
综合性医著。3卷。清·赵濂撰于1883年。上、中二卷医法补要,论述内、外科等多种病证的证候、治法和方药。下卷见症实录,记载治案196条,反映了作者各科的临床经验。全书内容简要,切于实用。赵氏在治法上敢
见《云南思茅中草药选》。为紫金龙之别名,详该条。
见萧步丹《岭南采药录》。即榕须,详该条。
即滋阴八味丸,见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