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中医中药>中医百科>气虚喘

气虚喘

病证名。见《证治汇补》卷五。又名气虚喘逆。指肺气或元气不足所致的气喘。《症因脉治》卷二:“气虚喘逆之因,或本元素虚,或大病后、大劳后,失于调养,或过服克削,元气大伤,则气虚喘逆之症作矣。”症见身倦懒怯,言语轻微,久久渐见气不接续,喝喝喘急等。《景岳全书》卷十九:“气虚之喘十居七八,但察其外无风邪,内无实热而喘者,即皆虚喘之证。若脾肺气虚者,不过在中上二焦,化源未亏,其病犹浅,若肝肾气虚,则病出下焦本末俱病,其病则深。”《医学纲目·喘》:“若久病气虚而发喘者,宜阿胶人参五味补之。”如脾肺气虚,上焦微热微渴而作喘者,宜生脉散,如气虚而无热者,用独参汤;若火燥肺金,上焦热甚,烦渴多汗,宜人参白虎汤。又如人参平肺散参橘煎四君子汤参冬饮理中汤等均可随证选用。参见虚喘、真元耗损喘条。

猜你喜欢

  • 湿泻

    病名。见《丹溪心法·泄泻》。又名濡泄、洞泄。指湿伤脾胃所致的泄泻。《证治要诀·大小腑门》:“湿泻,由坐卧湿处,以致湿气伤脾,土不克水。梅雨阴久,多有此病。宜除湿汤吞戊己丸,佐以胃苓汤。重者宜术附汤。如

  • 阴蚀

    病名。出《神农本草经》石硫黄条。亦名阴中生疮、阴疮、阴、、阴蚀疮等。病因情志郁火,损伤肝脾,湿热下注,郁蒸生虫,虫蚀阴中所致。症见阴部溃烂,形成溃疡,脓血淋漓,或痛或痒,肿胀坠痛,多伴有赤白带下等。治

  • 痰郁心悸

    心悸之一种。《不居集》卷二十二论痰郁心悸:“停积痰涎,使人有惕惕不宁之状,甚则心跳欲厥,其脉滑大者是也。”治宜涤痰定悸。用温胆汤、茯苓饮子。风热生痰,上乘心膈而惊悸者,宜简要济众方。心虚而兼痰火者,宜

  • 罗炼

    【介绍】:明代医生。湖北人。为人治病常有良效,并曾为御史李某及楚王妃周氏等疗病。撰有医书传授其子,因见其子在酒醉时为人诊病,认为是拿生命当儿戏,竟将所撰医书焚毁,未得流传。

  • 蛲疳

    出《诸病源候论》卷十八。五疳之一。详五疳条。

  • 推法

    推拿手法名。出《灵枢》。用手指或手掌着力于人体一定部位或穴位上,用力向一定方向推动。根据历代在应用上发展,常用的有平推法、直推法、旋推法、分推法、一指禅推法等。各详该条。有疏通经络,行气消瘀等作用。

  • 荜拨根

    出《本草拾遗》。又名荜拨没。为胡椒科植物荜拨Piper longum L.的根。辛,温。温中,降逆,破滞气。治冷气呕逆,心腹胀满,食不消,寒疝核肿,阴汗,妇人宫冷无子。煎服:1.5~3克。本品含胡椒碱

  • 羊屎柴根

    见《本草纲目》。为羊屎条根之别名,详该条。

  • 中恶霍乱

    病名。指霍乱由感受污秽毒气所致者。《圣济总录·霍乱门》:“中恶霍乱者,客邪内干,正气暴乱,使胃中食物不化,气道否结,不得宣通,令人心腹卒痛,吐利烦闷,甚则精神冒昧,靡所知识。”治用十香丸、丹砂丸、桃枝

  • 泽前

    经外奇穴名。见《中国针灸学》。位于尺泽前下一寸,直对中指处。主治甲状腺肿大,上肢麻痹,前臂痉挛等。直刺0.5~1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