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中医中药>中药材>桑耳

桑耳

《中药大辞典》:桑耳

药材名称桑耳

拼音Sānɡ ěr

别名桑菌、木麦(《别录》),桑上寄生(《证类本草》),桑檽(《唐本草》),桑蛾、桑鸡(《广菌谱》)。

出处《本经》

来源寄生于桑树上的木耳

性味甘,平。

①《别录》:"味甘,有毒。"

②《药性论》:"平。"

③孟诜:"寒,无毒。"

功能主治治肠风,痔血,衄血,崩漏,带下,妇人心腹痛。

①《本经》:"黑者主女子漏下赤白汁,血病,症瘕积聚,阴痛,阴阳寒热,无子。"

②《别录》:"疗月水不调,其黄熟陈白者止久泄,益气不饥。其金色者治癖饮,积聚腹痛,金疮。"

③《药性论》:"能治风,破血,益力。"

④《日华子本草》:"止肠风泻血,妇人心腹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钱;或入丸、散。

复方①治留饮宿食:桑耳二两,巴豆一两(去皮)。五升米下蒸过,和枣膏捣丸,麻子大。每服一、二丸,取利止。(《范汪方》)

②治心下急痛:桑耳烧存性,热酒服二钱。(《濒湖集简方》)

③治少小鼻衄,小劳辄出:桑耳熬焦捣末,每发时,以杏仁大塞鼻中。(《肘后方》)

④治遗尿且涩:桑耳为末,每酒下方寸匕,日三服。(《圣济总录》)

⑤治五痔:桑耳二两。捣细罗为散,每于食前,以粥饮调下二钱。(《圣惠方》)

⑥治崩中、带下:桑耳烧令黑,为末,酒服方寸匕,日二服。(《千金方》)

⑦治血崩:桑耳(煅存性,研细)。香附(童便炒黑,研细)。每用桑耳灰二分,香附末三分,泼醋汤空心调服。(《本草经疏》)

⑧治咽喉痹痛:五月收桑上木耳,白如鱼鳞者,临时捣碎,绵包弹子大,蜜汤浸含之。(《便民图纂》)

各家论述本经逢原》:"桑耳,善祛子脏中风热,不但主漏下血病,并可以治寒热积聚,积聚去,不难成孕。《本经》专取黑者达肾,赤者走肝,补中寓泻,泻中寓补之机,具见言外矣。其黄熟陈白者,止久泄,益气。金色者,治癖饮积聚,及肠风泻血,衄血,五痔下血,血痹虚劳,咽喉痹痛,一切血症咸宜用之。"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桑耳

药材名称桑耳

拼音Sānɡ ěr

英文名Jew's Ear on Mulberry tree

别名桑菌、木麦、桑上寄生、桑檽、桑上木耳、桑鸡

出处出自《神农本草经

来源药材基源:为银耳银耳属和木耳木耳必可食用真菌的子实体。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Tremella fuciformis Berk.;Tremella aurantia Schw.ex Fr.[T.lutescens Fr.];Auricularia auricula(L.ex Hook.)Underw.[Tremella auricula L.ex Hook.];Auricularia polytricha(Mont.)Sacc.[Hirneola polytricha Mont.];Auricularia delicata(Fr.)P.Henn.

原形态1.银耳子实体纯白色,胶质,半透明,宽5-10cm,由多数宽而薄的瓣片组成,新鲜时软,干后收缩。担子近球形,纵分隔,(10-13)μm×(9-10)μm。孢子无色,光滑,近球形,(6-8.5)μm×(4-7)μm。

2.黄木耳子实体脑状或瘤状,不规则皱卷,基部狭窄,从树皮缝隙间生出,宽1-3cm,高0.5-2cm。鲜橙黄色、金黄色至橙红色,胶质,干后缩小变为软骨质,但基本保持原状和原色。菌肉柔软多汁,金黄色,半透明。子实层同色,厚100-150μm,成熟时表面出现霜状的担孢子或分生孢子。担子球形,(16-25)μm×(14-20)μm。孢子球形至洋梨形,无色,直径4-5μm。

3.木耳子实体丛生,常覆瓦状叠生。耳状。叶状或近林状,边缘波状,薄,宽2-6cm,最大者可达12cm,厚2mm左右,以侧生的短柄或狭细的基部固着于基质上。初期为柔软的胶质,粘而富弹性,以后稍带软骨质,干后强烈收缩,变为黑色硬而脆的角质至近革质。背面外面呈弧形,紫褐色至暗青灰色,疏生短绒毛。绒毛基部褐色,向上渐尖,尖端几无色,(115-135)μm×(5-6)μm。里面凹入,平滑或稍有脉状皱纹,黑褐色至褐色。菌肉由有锁状联合的菌丝组成,粗约2-3.5μm。子实层生于里面,由担子、担孢子及侧丝组成。担子长60-70μm,粗约6μm,横隔明显。孢子肾形,无色,(9-15)μm×(4-7)μm;分生孢子近球形至卵形,(11-15)μm×(4-7)μm,无色,常生于子实层表面。

4.毛木耳子实体初期杯状,渐变为耳状至叶状,胶质、韧,干后软骨质,大部平滑,基部常有皱褶,直径10-15cm,干后强烈收缩。不孕面灰褐色至红褐色,有绒毛,(500-600)μm×(4.5-6.5)μm,无色,仅基部带褐色。子实层面紫褐色至近黑色,平滑并稍有皱纹,成熟时上面有白色粉状物即孢子。孢子无色,肾形,(13-18)μm×(5-6)μm。

5.皱木耳子实体群生,胶质,干后软骨质。幼时杯状,后期盘状至叶状,(2-7)cm ×(1-4)cm,厚5-10mm,边缘平坦或波状。子实层面凹陷,厚85-100μm,有明显的皱褶并形成网格。不孕面乳黄色至红褐色,平滑,疏生无色绒毛;绒毛(35-185)μm×(4.5-9)μm。孢子圆柱形,稍弯曲,无色,光滑,(10-13)μm×(5-5.5)μm。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1.生于栎及其他阔叶树腐本上。

2.生于阔叶树腐木上。

3.生于栎、榆、杨、槐等阔叶树腐木上。

4.生于杨、柳、桑、槐等阔叶树腐木上。

5.生于阔叶树腐木上。

资源分布:1.分布于西南及陕西、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等地。

2.分布于黑龙江、吉林、山西、江西、福建、四川、贵州、云南、西藏等地。

3.分布于全国各地,各地还有人工栽培。

4.分布于全国大部分省区,各地有人工栽培。

5.分布于福建、台湾、广东、广西、贵州、云南等地。

性味甘;平

归经肝;脾经

功能主治凉血止血;活血散结。主衄血;尿血;便血;痔血;崩漏;喉痹;症瘕积聚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4.5-9g;或入丸、散。

复方①治留饮宿食: 桑耳二两,巴豆一两(去皮)。五升米下蒸过,和枣膏捣丸,麻子大。每服一、二丸,取利止。(《范汪方》)②治心下急痛: 桑耳烧存性,热酒服二钱。(《濒湖集简万》)③治少小鼻衄,小劳辄出: 桑耳熬焦捣末,每发时,以杏仁大塞鼻中。(《肘后方》)④治遗尿且涩: 桑耳为末,每酒下方寸巴,日三服。(《圣济总录》)⑤治五痔: 桑耳二两。捣细罗为散,每于食前,以粥钦调下二钱。 (《圣惠方》)⑥治崩中、带下: 桑耳烧令黑,为末,酒服方寸巴,日二服。(《千金方》)⑦治血崩: 桑耳(缎存性,研细)、香附(童便炒黑,研纲)。每用桑耳灰二分,香附末三分,泼醋汤空心调服。(《本草经疏》)⑧治咽喉痹痛: 五月收桑上木耳,白如鱼鳞者,临时捣碎,绵包弹子大,蜜汤浸含之。(《便民图纂》)

各家论述1.《本经逢原》:桑耳,善祛子脏中风热,不但主漏下血病,并可以治寒热积聚,积聚去,不难成孕。《本经》专取黑者达肾,赤者走肝,补中寓泻,泻中寓补之机,具见言外矣。其黄熟陈白者,止久泄,益气。金色者,治腰次积聚,及肠风泻血,施血,五痔下血,血痹虚劳,咽喉痹痛,一切血症咸宜用之。

2.《本经》:黑看主女子漏下赤自计,血病,顾瘸积聚,阴痛,阴阳寒热,无子。

3.《别录》:治疗月水不调,其黄熟陈白者止久泄,益气不饥。其金色者治解钦,积聚腹痛,金疮。

4.《药性论》:能治风,破观,益力。

5.《日华子本草》:止肠风泻血,妇人心腹痛。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火麻仁

    《中国药典》:火麻仁药材名称火麻仁拼音Huǒ Má Rén英文名FRUCTUS CANNABIS别名大麻仁、火麻、线麻子来源本品为桑科植物大麻Cannabis sativa L.的

  • 水冬瓜花

    药材名称水冬瓜花拼音Shuǐ Dōnɡ Guā Huā英文名Toricellia angulata Oliv.别名接骨丹花来源药材基源:为山茱萸科植物角叶鞘柄木的花。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Rtorice

  • 蓖麻根

    《中药大辞典》:蓖麻根药材名称蓖麻根拼音Bì Má Gēn出处《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来源为大戟科植物蓖麻的根。化学成分根含反癸烯-2-三炔-4,6,8-酸甲酯、十三烯-1-五炔-3,

  • 蒜梗

    药材名称蒜梗拼音Suàn Gěnɡ出处《纲目拾遗》来源为百合科植物大蒜的花茎。原形态植物详"大蒜"条。功能主治《纲目拾遗》:"治疮肿湿毒。"用法用量外

  • 倒挂草

    药材名称倒挂草拼音Dào Guà Cǎo来源药材基源:为铁角蕨科植物倒挂铁角蕨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splenium normale Don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收,洗净,晒干或鲜用。原形态植

  • 高山柏

    药材名称高山柏拼音Gāo Shān Bǎi别名山柏来源药材基源:为柏科植物高山柏的枝叶或球果。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abina squamata(Buch.Ham.)Ant.[Juniperus sq

  • 胆星

    《中药大辞典》:胆星药材名称胆星拼音Dǎn Xīnɡ别名胆南星(《本草选旨》)出处《纲目》来源为天南星用牛胆汁拌制而成的加工品。制法将生天南星放在清水内反复漂至无麻辣感后,磨成细粉。另以滤去杂汁、并入

  • 跳八丈

    药材名称跳八丈别名藤子杜仲、银丝杜仲、软皮树、橡胶藤、臭匙羹藤来源萝藦科匙羹藤属植物华宁藤Gymnema foetidum Tsiang,以根入药。四季可采,洗净切段,鲜用或晒干。性味辛、涩,微温。功

  • 柠鸡儿果

    药材名称柠鸡儿果拼音Nínɡ Jī ér Guǒ出处《内蒙古中草药》来源为豆科植物小叶锦鸡儿的果实。果实将成熟时采收,阴干。原形态多分枝矮灌木,高50~100厘米。树皮黄灰色,幼时

  • 枫寄生

    药材名称枫寄生拼音Fēnɡ Jì Shēnɡ别名螃蟹夹、桐树寄生、桐子寄生[四川]、枫树寄生、枫香寄生、蟹爪寄生、虾脚寄生[广西]、栗寄生[陕西]来源桑寄生科槲寄生属植物扁枝槲寄生Visc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