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中医中药>中医百科>手少阳三焦经

手少阳三焦经

十二经脉之一。代号SJ。《灵枢·经脉》:“三焦手少阳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两指之间,循手表腕,出臂外两骨之间,上贯肘,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阳之后,入缺盆,布膻中,散络心包下膈,循属三焦;其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系耳后上直,出耳上角,以屈下颊至;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前,交颊,至目锐眦。”本经无名指尺侧端(关冲)起始,上出于四、五两指之间,沿手背行至腕部(阳池),向上行经尺、桡两骨之间,通过肘尖部,沿着上臂后边,到肩部,在大椎穴处与督脉相会,从足少阳胆经后面,前行进入缺盆(锁骨上窝),分布在膻中(两乳之间),脉气散布联络心包,向下贯穿膈肌,统属于上、中、下三焦。它的分支,从膻中部位分出,向上浅出于锁骨上窝,经颈至耳后,上行出耳上角,然后屈曲向下到达面颊,直至眼眶下部。它的另一条支脉,从耳后(翳风)进入耳中。出行至耳前,经过客主人前边,在面颊部与前条支脉相交,到达外眼角(丝竹空瞳子髎)。脉气由此与足少阳胆经相接。本经发生病变主要表现为耳聋耳鸣咽喉肿痛,外眼角痛,汗出,颊痛,耳后、肩、臑、肘、臂部本经脉过处疼痛等(图33)。

图33

猜你喜欢

  • 白面痧

    病证名。①指麻疹出现皮疹时,而面色苍白者。临床见于伴有大热、大汗或泄泻及体弱的病儿。由中气亏虚,脾阳不运所致。其症以疹点突然隐退或疹透不全,面色苍白,唇及肢端青紫,四肢冰冷为特证。治宜补中益气汤以益气

  • 吐黑水

    证名。见《寓意草·面议倪庆云危症再生治验》。《张氏医通》卷四:“黑水为胃底之水,此水且出,则胃中之津久已不存。”

  • 小犀角丸

    《证治准绳·疡医》卷三方。犀角、青皮、黑牵牛子(半生、半炒)、陈皮各一两,连翘五钱。为细末,用皂角二枚去皮弦子,泡搥以布包取汁一碗许,又用新薄荷二斤研取汁,同熬成膏,以前药末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

  • 鼻多涕

    病证名。鼻塞不通,而多涕液。《圣济总录》卷一百八十:“肺开窍于鼻,肺气不和,风冷乘之,使气道遏而不通,则风冷与气上畀,蒸而为液,其液复畀于下,故令鼻多涕。”治法见涕液不收条。

  • 含漱

    即漱涤。详该条。

  • 手拇指(或足趾)后方的掌(或跖)骨处有明显肌肉隆起,状如鱼腹的部位(相当于手部的拇短屈肌和足部的短屈肌部分)。《灵枢·经脉》:“肺手太阴之脉,……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

  • 阳中之太阳

    ①指心。《灵枢·九针十二原》:“阳中之太阳,心也。”②指两手之三阳经络。《灵枢·阴阳系日月》:“手之阳者,阳中之太阳也。”

  • 杨玄操

    【生卒】:六世纪【介绍】:唐初医家。曾任歙州(今安徽歙县)县尉。他以吕广所注的《难经》为依据,凡吕氏未解者,予以注释;吕氏注不尽者,也予详释。并别为音义,以彰其旨。经过十年的钻研,撰成《黄帝八十一难经

  • 珍珠母丸

    即珍珠丸第一方,见珍珠丸条。

  • 气蒸

    二十三蒸之一。见《诸病源候论·虚劳骨蒸候》。详二十三蒸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