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元代医生。江苏昆山人。自曾祖以下世代以医为业,顺中医术更精,任太医院太医达四十年之久。
病证名。急惊风类症之一。见《幼科发挥》。天钓表现有壮热,惊悸,眼上视,手足抽掣,或啼或哭,喜怒不常,甚或爪甲发青等症状。由风热炽盛,窜扰经络所致。治宜和解风热。用羚角钩藤散或小儿回春丹。针刺丰隆、曲池
苔白而舌尖红的舌象。为心火上炎。若舌质微红,苔薄白者,外感风热在表;舌苔白厚者,多外感风热夹湿,或风温有化热之势(见《伤寒舌鉴》)。此舌亦可见于湿温,或热邪内盛复感外寒之症。
习惯上指在中药书上没有记述的药用植物。多为民间及草药医所掌握使用。近年来,已较广泛应用于临床,扩大了中药的品种,统称中草药。
【介绍】:宋代养生学家。生平欠详。著有《保生要录》1卷,详论人体调养精神、健身、起居、饮食以及药石调养之注意事项。
病证名。《陈素庵妇科补解》:“妊娠肛门肿痛,乃手阳明大肠风热所致。……宜通幽化热汤。”(秦艽、犀角、槐花、枳壳、白芍、地榆、元参、生地、麦冬、知母、花粉、连翘、益母草)。
见医宗撮精、折肱漫录合刊条。
书名。南京中医学院医经教研组编。本书选辑《黄帝内经》中的重要内容,分为阴阳五行、摄生、脏象、经络、病能、诊法、论治、运气等八章,逐章予以语译、注释,并加按语,作为学习《黄帝内经》的参考之用。1959年
《卫生宝鉴》卷八方。半夏(姜汁作饼,阴干)、荆芥各四两,槐角子(麸炒黄)、白矾、陈皮(去白)、朱砂(一半为衣)各一两。为细末,生姜汁打糊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生姜、皂角子煎汤,早晨、临卧送下。治
病名。出《太平圣惠方》卷六十二。指有头疽生于玉枕或风池穴处者。由热毒上壅所致,忌灸。余证治同有头疽,参见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