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异授眼科》。即外眦。详该条。
病名。《外科启玄》卷七:“有齿断上长出如鸡足距,长约一二寸,误触之则痛连心。”生于上龈者系足阳明胃经之毒,生于下龈者为手阳明大肠经之毒。治宜清泻阳明热毒。可选用清胃散、黄连解毒汤、普济消毒饮等加减。
出《本草图经》。为蒲棒之别名,详该条。
经穴别名。出《针灸甲乙经》,《医学原始》名阴郄。即长强,见该条。
与疏郁理气义同。详该条。
指大拇指本节后内侧(大鱼际)的络脉。《灵枢·邪气藏府病形》:“鱼络血者,手阳明病。”临床可作为诊断疾病的依据之一,如该处充血,多为里经即大肠经病变。
见《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1977年版。又名苦豆子草。为豆科植物苦豆子Sophora alopecuroides L的茎叶。苦,寒,有毒。清热燥湿。治肠炎,细菌性痢疾。煎服:1.5~3克。内服过
指中草药煎剂待冷却后服,以充分发挥其疗效。如寒剂冷服,适用于大热证;热剂冷服,适用于假热真寒证(见清·景日昣《嵩崖尊生书》。
太医署教师职称。负责协助按摩博士的教学活动,官阶为从九品下。参见太医署、按摩博士条。
见《浙江民间常用草药》。为牛奶浆根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