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山东中药》。为拳参之别名。详该条。
见《上海常用中草药》。为鸡眼草之别名,详该条。
见《贵州民间方药集》。为苍耳子之别名,详该条。
【生卒】:十三世纪【介绍】:宋代医家。字文秀。宿州符离(今安徽宿县)人。居江苏涟水十五年,涟人皆称之为宿州陈令。以擅长医术闻名,精通内、儿等科,尤精于小儿疮疹,诊治多收显效。著有《小儿病源方论》(12
治法之一。用甘淡渗湿药物使湿邪从小便排出的方法。临床用于泄泻清稀、小便不利、舌苔白、脉濡等偏湿证候,常用茯苓、猪苓、泽泻、薏苡仁等。
灸法术语。指治疗某些疾病,艾灸壮数与患者年龄相同而言。即年几岁,灸几壮。《千金要方》:“狂走易骂,灸八会,随年壮。”
气功功法。从立式八段锦中衍化出来以坐式进行的十二节动功。见于《寿世传真》。十二节动作分别为:①闭目冥心坐,握固静思神;②叩齿三十六,两手抱昆仑;③左右鸣天鼓,二十四度闻;④微摆撼天柱;⑤赤龙搅水津,鼓
病名。出《灵枢·经筋》。又称痓。以项背强急,口噤,四肢抽搐,角弓反张为主症。《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痉病也。”痉有虚
病名。指生于手脚丫间的湿疮。出《外科启玄》卷九。又名水渍疮。因久浸水浆或久居水湿之地,湿邪外渍加之局部磨擦而成。常发于手丫及脚丫部,初起患处肿胀,白腐起皱,继因磨擦而糜烂,流水,自觉痒痛,多见辛苦劳作
经外奇穴名。出《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位于耻骨下缘中点,阴茎根旁开3寸处。主治竖痃疝气,气上攻心。直刺1~1.5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5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