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风气偏胜则病症表现摇动性或游走多变的特点。如游走性的关节肌肉疼痛、眩晕、震颤、四肢抽搐、角弓反张、口眼斜、卒然昏仆等。
病证名。见《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并治》。指血从口吐出,无明显呕恶及咳嗽。亦有泛指血从口吐出者。甚者可倾盆盈碗。多因酒热辛肥,郁怒忧思,劳欲体虚等因导致胃热壅盛,肝郁化火,或心脾气虚,血
病名。即虑瘕。《儒门事亲》卷八:“小肠遗热于大肠,为伏瘕。”日·丹波元简《素问识》卷四:“简按:《颜氏家训》曰,宓、伏、虑,古来通字。”详虑瘕条。
【介绍】:见吴其浚条。
经外奇穴名。出《针灸集成》。别名椎顶、太祖。位于后正中线,第六颈椎棘突下缘。主治感冒,咳嗽,疟疾,项强;以及支气管炎,癫痫等。直刺0.5~1寸。艾炷灸5~7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儿科丛书。指《幼科痘疹金镜录》、《幼科铁镜》和《小儿推拿广意》三书的合刊本。各详该条。
病名。心瘥的俗称。《证治准绳·杂病》:“心瘥,亦痰饮所致,俗名饮瘥。”详心瘥条。
古代医学分科之一。正骨疗法由来已久。宋代设疮肿兼折疡科,正骨属折疡范畴。元代始用正骨科,作为十三科之一。明代改为接骨科,但其治疗范围未变。为专门治疗骨关节特别是骨外伤疾患的学科。参见十三科条。
见《广西中草药》。为爬山虎之别名,详该条。
指因脾胃虚弱而导致肺气不足的病证,多属气虚。脾为生化之源,故常以脾为本而肺为标。参见脾肺两虚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