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唇疮

唇疮

病证名。又名唇胗唇疡。①《诸病源候论》卷三十:“脾胃有热气发于唇,则唇生疮。”可流黄水,或痒或痛。治宜清解脾胃郁热。内服泻黄散加减,外以黄柏、野蔷薇根等分为末,水调敷唇部,或熬汁浓缩成膏涂搽。②由伤寒狐惑,小儿疳所致唇部起疮。《沈氏尊生书》卷二十三:“伤寒狐惑,虫蚀其脏,则上唇生疮,虫蚀其肛,则下唇生疮,是脏腑之病,未尚不应诸口也。”又《片玉心书》:“儿疳,昏睡烦躁,鼻烂汁臭,齿断生疮,下利黑血,虫食下部为狐,下唇有疮;虫食其脏为惑,上唇有疮。”可用锡类散外涂。

猜你喜欢

  • 真珠母

    见《中国药学大辞典》。即珍珠母,详该条。

  • 走黄疔

    病名。出《疡科心得集》卷上。即人中疔。见该条。

  • 颃颡(háng sǎng 杭嗓)

    指咽后壁上的后鼻道,是人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必经通路,相当于鼻咽部。足厥阴肝经过此。《灵枢·忧恚无言》:“颃颡者,分气之所泄也……。人之鼻洞涕出不收者,颃颡不开,分气失也。”《类经》卷二十一:“颃颡

  • 蒲包草根

    见《上海常用中草药》。为蒲蒻之别名,详该条。

  • 孔子大圣知枕中方

    《备急千金要方》卷十四方。又名孔子枕中散、孔圣枕中丹、枕中方。龟板、龙骨、远志、菖蒲各等分。为末,每服一方寸匕,水或酒送下。功能补心肾。治心悸不安,失眠健忘。

  • 外板

    为牙齿所在之处。《奇效良方》卷六十二:“外板则为牙,内床则为齿。”

  • 深师方

    书名。又名《僧深药方》(《隋书经籍志》)、《僧深集方》(《旧唐书·经籍志》)。据《千金要方》卷七载:“宋、齐之间,有释门深师,师道人,述(支)法存等诸家旧方,为三十卷。”原书已佚,后世医著多有引录。

  • 脾热痿软

    病证名。指膏粱积热,湿热伤脾所致的痿证。《症因脉治》卷三:“脾热痿软之症,唇焦齿燥,口干作渴,肌肉不仁,身重不能转侧,纵缓不能举动,此《内经》脾热痿弱之症也。”治宜清热化湿。水湿生热者,可用栀连平胃散

  • ①拘泥。有所顾忌的意思。《素问·五藏别论》:“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②证名。筋病证候之一。拘为筋脉牵强不伸。常与挛、急并称,如拘挛、拘急等。多由湿热、风寒或血虚所致。《素问·生气通天论》:“湿热

  • 经行入房

    病名。《陈素庵妇科补解》:“经正行而男女交合,败血不出,精射胞门,精与血搏,入于任脉,留于胞中,轻则血沥不止,阴络伤则血内溢,重则瘀血积聚,少腹硬起作痛,小便频涩,病似伏梁,甚则厥气上冲,奔窜胸膈,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