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新修本草》。即秦艽,详该条。
见《分类草药性》。为地鳖虫之别名,详该条。
见《张氏医通》卷十四。即犀角汤第一方,见犀角汤条。
【介绍】:见余伯陶条。
①治法。对慢性病的治疗,宜采用从容和缓的方法。②医家名称。春秋时期秦国有医和、医缓两名医,医术高超,后人以和缓并称,作为称誉良医的代名词。
病名。出《外科大成》卷二。又名腹痈、肚痈。指生于腹部皮里膜外之痈。因饮食不节,七情内伤火郁而成。初起患部隐痛,后渐肿起于皮外,或漫肿坚硬,肉色不变,或脉迟紧未成脓。体壮实者,用双解贵金丸下之;体弱者减
证名。见《类证治裁·阳痿附茎纵》。又称阴纵。详该条。
见《广西实用中草药新选》。为地耳草之别名,详该条。
出《外科大成》卷二。即狐尿刺。详该条。
病证名。指五更时咳嗽,或五更时咳嗽加重的病症。见《松厓医经·咳嗽》。《丹溪心法》:“五更嗽多者,此胃中有食积,至此时火气流入肺,以知母,地骨皮降肺火。”《杂病源流犀烛》:“五更嗽,或五更痰多,或清晨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