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内伤腰痛

内伤腰痛

病证名。《症因脉治·腰痛总论》:“内伤腰痛之症,日轻夜重,痛定一处,不能转侧,此沥血停蓄之症;胁肋气胀,遇怒愈甚,此怒气郁结之症;腰间重滞一片如冰,得热则减,得寒愈甚,此痰注作痛之症;时常怕冷,手足不暖,凡遇寒气,腰背即痛,此真火不足,阳虚之症也;五心烦热足心如火,痛如锥刺,此阴虚火旺之症也。内伤腰痛之因,挫闪跌扑,劳动损伤,则腰腹作痛;七情恼怒,忧思郁结,则腰胁疼痛;脾湿不运,水饮凝结,则为痰注腰痛;先天不足,真阳亏损,则为阳虚腰痛;真水不足,复损阴精,则肾虚火旺而腰痛。”详肾虚腰痛血虚腰痛气滞腰痛瘀血腰痛食积腰痛、痰注腰痛等条。

猜你喜欢

  • 火极似水

    指火热极盛于里,遏郁阳气不能布达体表,体表失于温煦而出现手足厥冷、战慄鼓颔等类似寒盛证候,即真热假寒证。《素问玄机原病式》:“表之阳气与邪热并甚于里,热极而水化制之,故寒慄也。虽尔,为热极于里,乃火极

  • 山红枣根

    见《河北药材》。为地榆之别名,详该条。

  • 足少阳经别

    十二经别之一。原称足少阳之正。《灵枢·经别》:“足少阳之正,绕髀入毛际,合于厥阴;别者入季胁之间,循胸里属胆,散之上肝,贯心,以上挟咽,出颐颔中,散于面,系目系,合少阳于外眥也。”从足少阳胆经分出,绕

  • 肾胀

    证名。胀病之一。《灵枢·胀论》:“肾胀者,腹满引背,央央然腰髀痛。”《医醇賸义·胀》:“肾本属水,寒气乘之,……故腹满引背,时形困苦,腰髀痛则下元虚寒,营血不能流灌也。当温肾祛寒,温泉汤主之。”参见胀

  • 朱鸿雪

    【介绍】:清代医家。履贯未详。字若瑛。辑有《方便书》10卷,未见流传。

  • 伤寒论三注

    书名。16卷。清·周扬俊撰于1677年。周氏于《伤寒论》注家中,钦佩方有执和喻嘉言,遂以方氏《伤寒论条辨》、喻氏《尚论篇》两个注本为基础,加上他个人的见解,逐条予以注释,因名“三注”。在原文编次方面,

  • 颊车骨脱臼

    病名。即下颌关节脱臼。见《医宗金鉴》卷八十八。详颊车蹉条。

  • 十六络脉

    十五络脉加胃之大络,合称十六络脉。《东垣十书》:“十二大经之别,并任督之别,脾之大络脉别,名曰大包,是为十五络,诸经皆言之。予谓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膈络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脉宗气也。是知络有十六也

  • 杨贞颐

    【介绍】:见杨时泰条。

  • 赤丝乱脉证

    眼科病证。出《证治准绳·杂病》。又名赤丝虬脉、白睛乱脉。多因受邪日久,白睛血络瘀滞所致。常见气轮丝脉赤乱,纵横分布,粗细疏密不等,自觉眼涩不爽,或微泪羞明。类今之慢性结膜炎。多见于椒疮、栗疮等,或长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