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针灸大成条。
指气机失常而表现为外泄脱失的病理状态。为《内经》九种气机失常病证之一。《素问·举痛论》:“炅则腠理开,荣卫通,汗大泄,故气泄。”本证除由于火热蒸迫、汗出过多而致气泄脱失外,大失血、大泻下等亦可致阳气泄
医论著作。日人石鹿中川撰于1830年。内分总论、性质、病毒、病因、诊察、治法、药能、方剂、分量制法、养生、解脏等篇。作者主张为医不袭旧说,颇多新论,如论人之“性质”,谓性有多胆、多血、多脾之别,质有强
病名。见《外台秘要》卷十二。指脐腹偏侧或胁肋部时有筋脉攻撑急痛者。《太平圣惠方》卷四十九:“夫痃癖者,本因邪冷之气积聚而生也。痃者,在腹内近脐左右,各有一条筋脉急痛,大者如臂,次者如指,因气而成,如弦
病名。出《灵枢·刺节真邪》。又名瘤赘。《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五有六瘤记载,即骨瘤、脂瘤、肉瘤、脓瘤、血瘤、石瘤。多因七情劳欲,复感外邪,脏腑失调,生痰聚瘀,气血凝结而成。症为体表出现肿物,如梅如李,
见《中药通报》(5):205,1956。即蛤蟆油,详该条。
经外奇穴别名。见《常用新医疗法手册》。即上迎香。见该条。
【介绍】:元代医生。上虞(今浙江上虞东南)人。为宋宗室后裔,原以儒为业,后得禁方,治病有奇验。
病名,出《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三。由湿热阻滞肌肤或留于血脉而成。生于胫部,足腕处,患部痒痛相兼,破流黄水,甚则焮肿,疮面有钻眼,缠绵难愈。腹股沟淋巴结肿大,伴发寒热。治宜清热利湿,内服消风散或三妙丸,外
见《贵州民间方药集》。为铁筷子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