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治准绳·伤寒》帙三。即栀子仁汤,见该条。
出《卫生易简方》为柽柳之别名,详该条。
水泻的古称。又称注泄、泄注。出《素问·气交变大论》。因泄下如水注之状,故名。详水泻条。
见《山东中药》。为牡蛎之别名,详该条。
见《云南中草药选》。为草血竭之别名,详该条。
见汪朴斋《产科心法》下集。即热产。详该条。
经穴别名。出《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即人迎,见该条。
病名。出《外科证治全书》卷三。即调疽。见该条。证治见指疔条。
证名。指口唇泛现焦黑色的症象。可由瘀血、食积、热病伤津所致。《医学入门·伤寒杂症》:“无寒热而唇焦者,多因血瘀。”《温热经纬》卷四:“唇焦大渴,津液耗伤,清化为宜。”《伤寒温疫条辨》卷二:“唇燥裂,唇
出《素问·刺禁论》。其义有二:①谓肝气主升。根据左升右降的理论,故肝的行气部位在左。元·滑伯仁《十四经发挥》:“肝之为脏……其治在左。其脏在右胁右肾之前。”②《素问》原文“藏有要害,不可不察,肝生于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