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浙江民间草药》。为虎杖之别名,详该条。
证名。《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一:“病者胃中挟热,烦躁,聚结涎沫,食入即吐,名曰热呕。或因胃热伏暑,及伤寒伏热不解,湿疸之类,皆热之所为也。”《世医得效方·热呕》:“胃受邪热,心烦喜冷,呕吐不止。”可
病名。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又称濡泄、湿泻、洞泄。《圣济总录》卷七十四:“寒湿之气,内客于脾,则不能裨助胃气,腐熟水谷,致清浊不分,水入肠间,虚莫能制,故洞泄如水,随气而下,谓之濡泻。”详濡泄、湿
经穴别名。出《针灸甲乙经》。《循经考穴编》作鱼肠。即承山,见该条。
出《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二。即子嗽详该条。
病证名。出《诸病源候论》卷四十四。又名产后溺血。多因产后血气虚而热乘之,血得热则流散,渗入膀胱,故血随小便出。治宜发灰、滑石,地黄汁调下。若小腹痛者,属败血流入膀胱,宜用小蓟汤主之(归尾、小蓟根、红花
即白金丸,见该条。
见《广西药用植物名录》。为古钩藤之别名,详该条。
出《乾坤生意秘韫》。为忍冬藤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出明·邓苑《一草亭目科全书》。即旋螺突起。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