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代医官职称。为该院低等医官,位处同监之上、提点之下。参见御药院条。
五膈之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八:“胸胁逆满,噎塞不通,呕则筋急,恶闻食臭,名曰怒膈。”参见五膈条。
同脾阳虚。详该条。
病名。见《张氏医通》卷七。即蛊注痢,详该条。
出《痘疹心传必效良方》。即痘疮见形。详该条。
骨名。见《伤科汇纂》。即下横骨。详该条。
综合性医书。8卷,卷首、卷末各1卷。明太医院原本,罗必炜参订。卷首脉学《四言举要》;卷1~5诸品药性及常用药物;卷6为伤寒诸证及暑、湿、疟、痢等病证;卷7分述咳嗽、霍乱、水肿、宿食、妇人、小儿各类病证
前囟的别称。出《奇效良方》。婴幼儿气血虚弱者,则囟门虚软而不实。
周代医疗工作者的一种职称。参见医师条。
病名。亦称疟后黄。指患疟疾所致的发黄。即疟疾反复发作所致的贫血。《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五:“疟黄者,面色萎黄,憎寒壮热,头痛不止,口干多渴,四肢羸瘦,不能饮食,或好或恶,进退不定。”治宜截疟为先,如恒山